作者:王卉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12/4 17:08:05
选择字号:
生态旅游,让旅游和生态真正可持续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严峻。巨大的人口数量、高速城市化、资源开发强度大以及无序开发导致生态压力巨大。”日前,在京召开的2018 年全国旅游生态与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欧阳志云如是提醒。

一边是生态保护禁越的红线,一边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需求,如何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使生态资源持续可利用?生态价值又如何转化为经济价值?这是很多业内人士都关心的问题。

活跃的生态旅游

旅游业作为20世纪后期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在21世纪得到迅速发展,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中国生态学学会秘书长钟林生透露,不合理开发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游客过度踩踏造成水土流失,因旅游公路建设采伐森林等等。

“旅游生态学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旅游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的矛盾,保障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陆林解释。

“我们倡导生态文明,生态旅游是个抓手。”中科院院士陆大道表示。

“自上世纪80年代生态旅游概念提出以后,短短30多年间,生态旅游迅速成为全球旅游产业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脱贫,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所长葛全胜表示。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20年,全球生态旅游收入连续多年保持着10%-20%的增长率,过去5年,我国生态旅游主体——森林旅游游客量累计达46亿人次,年均增长15.5%。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01年,“成立以来对推动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是中国生态学会最活跃的专业委员会之一。”欧阳志云评价。

探索“红线”内的发展空间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看来,“国家公园不能搞旅游”和“国家公园是旅游品牌”这两种认识都有偏颇,国家公园不是旅游景区,但应该发展国家公园旅游。

据了解,目前我国法定自然保护地,也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主体。《自然保护区条例》列出了十项禁止行为——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

“这可以简称为十项‘全不能’。”但在苏扬看来,条例也明确了“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而自然保护区中合法的开发活动,只有旅游。

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钟永德看来,面对的困境之一是,“纯粹用生态补偿方式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不现实。”

对于生态红线,不同人有不同理解,中山大学教授张朝枝透露,红线也在不断波动改变。

张朝枝认为,可持续旅游需充分考虑其目前及未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并满足游客、行业、环境和当地社区的需求。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需关注多学科问题

“旅游发展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它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制度性和实效性贡献。”在生态和旅游的问题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生态文明背景下,旅游需要多学科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结合,制度设计、实施、监督、评估与技术支撑、规范、标准、手段结合。

张朝枝认为,可持续旅游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推行模式,但可持续旅游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是绿水青山转变金山银山的有效抓手。”钟林生表示,环境影响评价是生态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确保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是生态旅游发展的责任。

陆林也提醒,需关注一些微观的科学问题,比如有些生态旅游区有城市园林化倾向,引入外来植物,存在外侵物种问题,不同植物栽植在一起,有生物化感作用;人类旅游活动,人进去了,引起鸟类的减少,从而影响了红豆杉的繁育变化等等。

“旅游活动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等微观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也是很关键的科学问题,同样也要更加关注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陆林建议。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