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国家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必然途径 |
|
“使先进技术与农业结合起来,这是智慧农业本身在技术层面上对农业的理解;中国需要建立农牧结合养分循环创新模式;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国家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必然途径……”
10月25日-26日,在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简称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主办的“2018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300余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共同探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军指出,智慧农业核心的瓶颈有两个。第一,现在虽然存在很多非常好的智慧农业技术理念,但技术与农业的结合还不到位,需要进一步结合国情,加大研发力度并完善全流程管理,将智慧农业的理念落到实处。所以,发展智慧农业,需要跨学科的专家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更多的是把信息技术、各种新型传感器等先进技术与农业结合起来,这也是智慧农业本身在技术层面上对农业的理解。第二,农业的成本问题是非常敏感的,但智慧农业涉及的传感器、农业区块链技术等,如果大规模使用,在农业生产的成本非常高,需要摸索出一套有效降低成本的技术和推广模式,这样才能得到大规模示范推广应用。
诺贝尔奖获得者、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oene oenema 认为,中国在农业生态系统牲畜粪便的转化再利用取得了很多成果。比如,构建了食物链和农牧系统养分流动模型(NUFER)和指标体系,揭示了中国农牧系统氮磷利用效率低且持续下降、环境损失高且持续增加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氮磷等养分在“圈舍-储藏-加工-施用”损失,将近80%的损失发生在圈舍和储存环节,特别要引起关注。
oene oenema同时建议,未来中国需要建立农牧结合养分循环创新模式,推进绿色种养一体化,同时针对硝酸盐脆弱区开展区域养分管理。
“我国农业的高度集约化已经导致了一系列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过度开发、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胡春胜研究员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国家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必然途径,既要确保食物安全、中国人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同时又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留得住青山绿水。
胡春胜指出,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要守住红线,包括耕地保护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生态涵养保护红线、环境质量阈值红线;其次要夯实农业基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基础竞争力;第三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行绿色发展模式,开展红线控制、减量投入、提质增效、循环再生技术体系示范,提高生态保育能力;第四要适度规模发展,改善农业经营模式,提高资源管理效率;第五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新农民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