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靳萍著,科学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
■王功恪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40%的总目标,这是建设科技强国“三步走”需达到的第一步。
重庆大学靳萍老师多年从事科普探索研究,以创新性精心完成的科普读物《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是一部开拓科学思维,扩展科学视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佳作。该书依托科学史发展历程,横跨哲学、科学技术史等方面,用独到的科学传播方式,结合中外科普发展和世界著名科学家开展科普案例,建立了完整系统的大学科普学理论知识体系;同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论证,从科学与大学源起出发,把加强高等学校科普工作提到了一定的战略高度上来。尤其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对作为学术殿堂、创新基地、人才摇篮、科普前哨的“大学科普”的重要意义,以及创新实验,素质教育及发展能力思考进行了开拓性论述,对发展中国科普学的大学科普具有重大意义。
《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指出大学不仅是既“专”又“博”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还是从传统科普“升级换代”成为建设科技强国服务进行科学传播的人才库与动力源,并创造性地提出将“大学科普”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为开辟大学生热爱与重视科普的新方向,引导和激励他们在学好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加入科普志愿者队伍,肩负起建设科技强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生力军任务,这些独到的见解和论证,有力地推动了大众对于“加强科普工作”的正确认识,也必将引领高等学校迎来“大学科普”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自《大学科普》杂志创刊伊始,我始终关注着它的发展进程,并为《大学科普》杂志撰文,表达自己对大学科普发展的祝福与期望,现今,《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与《大学科普》杂志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描绘科学世界的灿烂画卷。我是一个30多年会龄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老会员,当读到《大学科普》杂志时,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仿佛走进了一个科学普及的桃花源。在国内数量不多的科普杂志中,出现这样一本内容精湛、瞄准前沿、视野宽阔、领先时代、图文并茂、赏心悦目的科普杂志,怎能不让人感到由衷地欣慰,从专栏的设置到文章的精选,从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传播到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的弘扬,无不体现着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强国的努力。在这个科学阳光映照的窗口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专家、院士们的诗情流年与金戈铁马,也看到了年轻一代在学术起跑线上的出奇制胜和勇猛冲刺。
科普领域的不断扩展是当代科普工作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以往人们会将关注的重点更多地放在面向一般公众的科普上,而相对忽视已经接受了高等教育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鉴于此类社会现状,靳萍在其所编著的《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一书中在这一方向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总结,并表述要将科普发展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面向大学生的科普教育上,并时刻把握其最新动向。
大学科普是科普的一个新领域,如何针对大学的特点和大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其不同于其他科普领域的特殊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普及,这本身就是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在目前大学的教育中,虽然改革一直在继续,却仍存在不少问题,文理分裂(实际也就是所谓的“两种文化”问题)、专业学习过于功利性地专门化、学生视野偏窄等问题,共同阻碍着大学科普的发展。将科普引入大学教育,这本身既是科普工作的发展,也是对大学教育改革在特定方向上的推进。
将科普更多地注入人文因素,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结合起来所需要的跨领域、跨学科的内容是大学教育的新发展中凸显的重要性的内容,这有别于传统中在科学主义倾向下过于注重知识、前沿的科普内容。至于书中的最后一部分,则属于二阶的科普问题,这部分内容充分考虑到大学生需要有理论高度的认识才会愿意参与科普的学习,更是因为大学生是未来更是科普工作的主力军,所以,这些看似最不像直接科普的内容,实则更加具有针对性。
创作体现出突出的创新性,在《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创作过程中,靳萍针对大学生科学思维训练的核心要义,提出了大学科普“五科”理念——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的学习导向。科学知识是对正确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是大学科普的基础;科学方法是探寻事物客观规律性的途径、手段,是大学科普的钥匙;科学思想是科学家对创新意识的精髓,是大学科普的动力;科学精神是尊重客观事实、崇尚人类理性的态度,是大学科普的灵魂;科学道德是强调遵循科学行为规范,是大学科普的准则。
望《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在全国大学及科普界受到关注和认可,并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系新疆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8-01-05 第6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