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卫星:打造新平台 推动地球科学与行星科学融合 |
|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繁衍文明的母亲星球。脚踏苍茫大地,头顶璀璨星空,人类在凝视中深思,在仰望中求索,千年万年从未停止。然而,其思愈深,其惑愈多。
二十世纪以来,对地球科学的研究逐步进化为通过各种观测手段定量研究地球表层和内部的主要物质组成和运行规律。地震学和地磁、地电、重力等观测手段的进步为探索地球内部构造点亮了一盏盏明灯;地球动力学的发展和板块构造理论的问世为人类认识地球科学规律做出了重大贡献。在1957年,首次国际地球物理年启动,67个国家以全球联测的方式协作进行地球物理研究。中国的老一辈地球物理学者积极参与,克服了重重困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样是在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开启了从宇宙中探索地球的全新之门。地球科学工作者开始以全球化的视野来重新审视地球,完成了从局域独立研究到全球协作研究的转变。
时至今日,人造飞行器已经遍历太阳系所有行星,还包括许多卫星、彗星和小行星,各种仪器已经或即将在月球、火星等星体上着陆并开展直接观测。地球科学的关注点正在从行星地球本身,延伸到太阳系的各种星体,地球科学工作者的舞台已扩展到整个太阳系。
顺应这种科学的发展规律,仅仅关注地球本身已经远远不足以推动地球科学的整体进步,国际上学科发展的趋势是将对行星科学的研究整合统一到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
为了把地球物理拓展到包含行星物理,使地球物理学科发展到新阶段,在首次国际地球物理年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地球物理学界发生的两件小事很不平凡。第一件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七十周年之时,拥有了一个新的专业委员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这是中国首个行星物理专业组织,标志着中国的行星物理研究从零星、散乱、跟踪的研究状态逐步在地球物理的旗帜下向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状态发展。第二件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的旗舰刊物《地球物理学报》英文版独立成为新刊——《地球与行星物理》(EPP),该期刊是我国第一个展示地球与行星物理高水平成果的英文期刊,其关注点将不仅局限于传统地球物理领域的前沿研究,还将包括对太阳系各类行星、卫星以及系外行星的成分组成和演化规律的研究。
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和国家深地深空战略为EPP的定位指明了方向。深地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重点支持的方向,我国在地球深部构造和演化规律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此同时,深空和行星科学的研究也在蓬勃发展。2014年,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发挥原有的地球物理学科优势,重点培育行星物理、比较行星学等学科增长点,攻坚地球科学中的重大前沿问题。2016年,继嫦娥工程取得一系列成功之后,国家火星探测计划正式立项,并着手开展彗星及小行星探测、火星采样返回、木星探测等深空探测项目的论证工作。EPP的创刊将为服务国家的重点战略研究方向提供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国的地球物理正走向地球与行星研究交叉并举的国际前沿时代。新生的EPP依赖于地球与行星物理研究团体的托举,并服务于地球与行星物理研究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EPP将跻身国际一流地球科学期刊的行列,成为中国地球科学期刊的新旗舰。
(本报记者倪思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