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悦 张广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9/19 7:50:36
选择字号:
东北大学:传承梦想的轮椅研发

 

■本报见习记者 许悦 通讯员 张广宏

一个可变形的后支架结构会带来什么?在很多人眼中并没有概念,但在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黄伟康学生团队的眼中,这将为依靠轮椅行动的残障人士带来福音。

“我们的轮椅在国内外首创了利用后支架结构的变形来使轮椅满足正向上下楼梯的要求,残障人士可以坐在轮椅上自主完成上下楼梯的动作。我们研发的第三套自主正向爬楼梯轮椅每10秒左右就可上一级台阶。”黄伟康说。

从学长手中接过接力棒

黄伟康最初接触正向爬楼梯轮椅是在大二的时候。“那时,我受到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号召,找到了指导老师陆志国,他向我们展示了一台只实现了上楼梯功能的轮椅,那是我们上一代学长的作品。”看过学长们的作品后,黄伟康等人发现该款轮椅平稳性与下楼梯的关键技术都尚未实现,于是他们便选中了自主正向爬楼梯轮椅作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研发课题。

“当时课业负担比较轻,我就想通过参加比赛丰富课余生活、提高能力。看到了学长的优秀作品,自己受到了一些刺激,加之身边同学的‘挑唆’,我就加入了团队。”队员李明也回忆道。

这群年轻人从上一代学长的手中接过了接力棒,开始潜心钻研,“此次研发到目前已经过了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从2015年10月开始调研,到2016年3月正式立项,再到2017年6月结题,目前还在继续改进完善当中。”黄伟康说。

成功由重复与失败铸就

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黄伟康团队继学长开发的第一代轮椅以后,又研制了第二、三、四代轮椅。

在研发的最初,由于缺乏经验,黄伟康团队的第二代轮椅基本上是纯手工制作,“我们缺少精加工的条件与能力,便只能通过多消耗时间,不断尝试合适的部件尺寸,零件尺寸不合的要反复打磨,手工进行了很多二次加工。”队员闫卓说。由于要使用一些锤子、角磨机、电锯之类的大型工具,队员们手上也是小伤不断。

然而,第三代轮椅的研发,却给队员们带来了更大的打击。2017年寒假,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以迎接结题验收,团队成员舍弃了陪伴家人的时间,早早来到了学校,进行了新一代轮椅的设计加工。“在我们满怀期待这一台轮椅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时,却发现新的轮椅在改进后连上下楼梯的功能都不能实现了。”黄伟康回忆道。团队成员虽然感到沮丧,但很快就重振旗鼓,不断地调整、试验。“我们在队长带领下基本属于三天三夜连轴转泡在实验室里。”队员李明说。

最终,团队在连续数个星期奋斗后,新一套轮椅取得了很大突破,相较第一套轮椅,不仅更加平稳,在速度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研发就是一个枯燥且重复性很高的过程,并且总体上失败的次数要大于成功。”黄伟康感慨道。

团队是力量的源泉

经过了不断的重复与失败,黄伟康团队迎来了成功。“当时我们参加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立项有100多项,但是到最后成功结题的却只有十几组。”黄伟康认为,是团队的力量让大家坚持了下来。

“我们是一个办事认真、积极乐观、乐于奉献、团结向上的团队。”黄伟康如此评价团队。在他看来,研发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不可避免地会有想要放弃的念头,“但是每当我想到这个项目承载了这么多人的努力,在大家的陪伴下,一咬牙就坚持过来了”。

尽管团队在研发过程中存在分歧,但成员们都会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团队某个成员的设计过程出现问题时,其他成员也会积极帮助。“我们是一个很棒的团队,我为我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而骄傲。”队员鄢芳勇笑道。

队员王晓光也忘不了大家一起挑灯夜战的每一个夜晚,“结题前几天,我们要一边准备学业考试,一边赶工完成,一干就是一天一夜。”

现在,团队第四代轮椅的研发还在继续。“最初研发轮椅的想法是在2004年诞生的,经历了这么多年学长学姐的研发才走到现在,基本上实现了当初的预期, 希望我们能在毕业前完成研发,最终推广上市,为残障人士带来真正的福音。” 黄伟康说。

《中国科学报》 (2017-09-19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