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佳雯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8/28 15:37:31
选择字号:
时评:人才引进也得“慢工出细活”

 

1000万科研经费补助、200万安家补贴、每年20万特殊生活补贴,近日,河北省《关于进一步做好院士智力引进工作的意见》印发,其中为吸引院士到河北省工作开出的优厚条件,引发各界热议。

在这份条件优厚的人才引进文件中,有人看到了河北省吸引高端人才的决心,更多人看到的是“变了味的人才引进”。

对于在地域竞争中略处在劣势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利用重金吸引高端人才这并非首例。今年年初,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就曾抛出为首席科学家提供3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的优厚条件;河南《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计划砸31亿元建设“一流学科”;山东将在“十三五”筹集50亿元支持“双一流”建设。

求贤若渴无可厚非,然而,各地如此举措遭人诟病之处在于,对于人才的渴求最终在激烈的人才大战中沦为利用重金利诱挖头衔的工具。更令人担忧的是,虽然这样的做法备受质疑,但却有越来越多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不断加入用重金“表决心”的行列。

虽然做法的合理性有待考量,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些举措背后中西部地区在高端人才竞争中的窘迫现实境地。

有学者曾对1994年到2015年的杰青区域分布进行统计后发现,杰青群体明显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区。如河北、河南、江西、贵州等中西部地区则基本只有十几、甚至几位杰青,更偏远一些的地区更是出现几近空白的情况。

一方面,具有强大学术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在这些地区是稀缺资源,使得这些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难以在全国的学术竞争中获得话语权,人才的匮乏已严重影响到学科进步与发展。而另一方面,激烈的人才竞争,让中西部的人才稍有成绩就登上了高校重金挖掘的“猎头榜”,令原高校、科研机构的引进、培养所付出的资源沦为沉没成本。

不仅引不来人才,还面临着流失人才的危险,对于原本就没有得到足够人才资源的中西部高校、科研机构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这种情况下,通过优化奖励措施手段吸引人才可以说也是无奈之举。

不过,用重金挖人的中西部高校应当关注到,经济发达地区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除了经济的基础外,更有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及蓬勃的文化环境支撑。

看上去总会在人才引进中提及的体制机制问题再度被提及,然而,这老生常谈的话题并不能只落在空泛的口号上。对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应当伴随整个人才成长的过程,贯穿人才的引进、利用,乃至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中。任何拥有活力的人才团队,拥有聚集人才的吸引力,从根源上都有遵循人才发展规律的机制体制在保驾护航。

此外,经常为外界所忽视的文化环境,也是影响人才选择的重要因素。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文化环境的优劣会对其科研能力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所谓的文化环境,既包括大的社会环境对人才、知识的重视程度所衍生的社会文化氛围,也包括科研人员周边人员的知识梯度之差。

换言之,正如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对于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强大的中端人才群体对于高端人才的引进也是重要的吸引因素。而这部分人才群体可通过持之以恒的培养不断发展壮大。

因而,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在进行高端人才引进时,与其“秀肌肉”不如“秀内涵”。完备的制度保障、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及可以与高端人才交流并共同进步的人才储备,对高端人才而言比单纯的经济条件更具吸引力。毕竟,对于大多数优秀科研人员而言,他们更看重的是能否获得让自己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空间。

所以,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引进是时候换个思路,跳出被用重金引“头衔”的套路牵着鼻子走的怪圈,把人才引进策略的步调迈得更稳一些,而不必急着拼谁出手更阔绰一些、下手更快一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