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渤 来源:《科学新闻》 发布时间:2016/7/12 14:32:18
选择字号:
中国科技馆刘渤:人才引进看德国

 

 
 
当下,为了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各国政府都不遗余力地为人才流入提供各种便利和优待。从各项“计划”到各种“学者”,人才引进的名目日渐繁多。但归根结底,一切都源于国家飞速发展下全球化竞争所带来人才匮乏。
 
随着国家人口老化,德国专业技术人才日益短缺。20世纪末,德国就因就业条件呆板、人才管理体制僵化等原因,导致高级人才外流现象十分严重。
 
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网罗优秀人才与投资者,加强全球化时代的自身竞争力,填补巨大的高新技术人才缺口,德国近几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留住与用好并重的原则,修改和完善《移民法》,改革奖励制度,打造了一系列人才吸引计划。
 
改革移民政策
 
德国一贯严格限制外籍人员移民本国,但却从20 世纪90 年代末开始,逐渐修改《移民法》,采取更为积极的移民政策,扩大移民数量,广招天下贤才。可以说,《移民法》的重新修订使德国向一个移民国家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绿卡计划”。 施罗德总理于 2000 年参观汉诺威电子技术博览会时提出了“绿卡”计划。同年 6 月,为期 3 年的 IT“绿卡”政策正式推出,目标是从欧盟以外国家引进 2 万名 IT专业高级人才,并为他们签发 5 年居留许可。这项政策实际上是德国新《移民法》出台前的过渡措施。
 
纵观“绿卡”政策的施行过程,这项人才吸引政策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的:一是世界经济低迷导致IT 产业迅速跌入低谷;二是德国“绿卡”居留期限仅有5年,使外国人才有不安全感;三是IT“绿卡”持有者的最低工资标准定得过高,使企业感到负担沉重。而“绿卡”持有者在德国要缴纳高昂的所得税,离境后却不能享受德国的各种社会福利,积极性受到挫伤。此外,语言限制也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绿卡”政策并未达到德国政府的预期目标,但作为新《移民法》诞生前的过渡性措施,它仍然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4年《移民法》。2004 年 7 月,德国《移民法》先后在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顺利通过,于 2005 年 1月 1日正式生效。核心内容是在特殊情况下可给拥有高级专业水平的外国人“落户许可”,包括拥有特殊专业知识的科学家、身处突出位置的教学人才或科研人员,以及具有特殊职业经验的专家和处于领导岗位的工作人员。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在德国入境时就可获得无限期“落户许可”。除技术移民外,《移民法》对外国人就业和申请工作居留及外国毕业生在德国毕业后找工作也作了相关规定。
 
《移民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德国真正迈入了移民国家的行列,并为德国有计划、有选择地引入外国移民和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蓝卡制度”。 2012年8月1日,德国正式开始实施“关于高素质人才引进条例”,即所谓的“蓝卡”法案,以此吸引欧盟国家以外的高技术人才,为国外人才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德国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通过这种“蓝卡”,欧盟以外的高技术人才可以更快地获得居留许可并在德国工作。该政策规定,国外的高技术人才可在德国享有限期半年的找工作签证,并且如果能证明在德国有年薪44800欧以上(特殊情况可降到35000欧)的工作即可获得“蓝卡”,凭此可在德国居留4年,而通常情况下拿到“蓝卡”后的2~3年内即可获得永久居留证。此外,其配偶也可享有同等居留权,并且对其德语语言水平不作要求。
 
“蓝卡”法案实施半年后,德国已发放4126份欧盟“蓝卡”,超过了最初计划在一年内发放3500份的数量。特别是来自德国高校的外国毕业生很好地利用了这个政策,同时也成为获得“蓝卡”最多的群体。由此说明,德国不仅是合适的留学目的国,也是国际人才工作和生活的首选地之一。
 
设立高额奖金
 
德国政府十分重视建立研发机构和科研奖项来招聘海外优秀人才。大量的研究所、基金会以及奖学金项目等,一直吸引着国内外高级人才在德国从事研究工作。
 
“国际质量网”。这是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于2001年初在德国教育与科研部(BMBF)推出的暂定为3年的合作交流资助计划,以期为各国优秀人员在德学习、工作提供支持。德国各高等院校都可以把本校与国外教育与科研机构的双边和多边合作项目向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报批,如果得到批准便可获得一笔20万~60万马克的资助款。这笔款项可用于支付外国留学生在德国学习的奖学金,外国博士后以及外国教授在德国讲学或科研的酬金以及与“国际质量网”项目有关的其它费用。
 
“洪堡教席奖”计划。为吸引世界顶尖人才来德国高校工作,提升德国学术实力,德国联邦政府于2008年启动“洪堡教席奖”计划,以5年内向每位获奖者提供高达500万欧元的巨资吸引各国顶尖科学家前来德国。这项计划由全球大名鼎鼎的洪堡基金会实施。
 
“洪堡教席奖”非常注重德国高校的整体战略规划,为引进人才确保一种长期良好的科研氛围。奖金主要用于科研梯队的建设以及实验设备的添置和更新,同时也为引进人才提供一份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薪水。该奖项旨在帮助德国高校解决他们在构建科研特色、聘请一流学术人员时遇到的经费困难,构建一流的学术梯队,使大学科研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从而提升德国高校作为科研高地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赢取大脑”工程。这一工程为各国高水平的研究人才提供了数目可观的特别研究基金,供他们独立组建研究小组。除了德国籍的研究人员外,此举还吸引了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高水平研究人员。最近几年德国基因工程研究的巨大发展就受益于“赢取大脑”工程。
 
2007年底,德国设立了“国际研究基金奖”,最高奖金额高达500万欧元,用于表彰所有在德国工作且研究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各学科的杰出科学家。此外,还有国家科学基金会、德国科学研究会、洪堡研究奖学金等。洪堡研究奖学金每年资助500名外国年轻的高级研究人员到德国从事较长期的研究工作,也鼓励他们的研究项目直接与德国的企业发生联系。
 
搭建平台
 
由于德国现有的晋升体制过于严格和教条,博士生要想晋升教授比“登天还难”,所以许多德国本土的博士生毕业后往往跑到美国。对此,德国政府提出了三项措施:一是实行灵活的、有竞争力的、与个人绩效挂钩的新型工资制度,让科技人才实现自己的价值;二是通过设立“青年教授席位”,给予青年研究人员较快的晋升机会;三是创造环境和机会,给予青年教授独立进行科研、教学和带博士生的权利。
 
从2001年实行“青年教授席位”以来,德国一共产生了800多名年轻教授,包括不少外国人。德国教育部门还与各大研究机构联手,成立了“促进教育与研究联合行动组织”,致力于推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一些僵化的体制的改革,使它们对人才更有吸引力。在这个组织两年多的努力下,德国高校教育的国际化得到增强,大量外国高级研究人员被吸引到德国来。
 
在国外工作的德国高级人才也是德国政府和经济界争取的对象。德国在2003年成立了一个名为“德国学者组织”的机构,致力于吸引海外的德国籍高级人才回国。由于大部分出国发展的人才都是到美国,所以该机构在美国建立了德国人才网络,并在自己的网站上建立了一个“旅美德籍人才社区”。这里汇集大量德国知名企业或研究机构的求才信息,便于有意回国发展的德国人才与本国企业联系。
 
为了让人才与用人单位接触更方便,德国人才管理部门建立了信息丰富的人才信息系统,尤其是高级人才信息系统。德国劳工局在其网站上建立了一个“高级人才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储存着各领域用人单位求才信息和高级人才求职信息,双方可以在这里直接建立联系进行双向选择。
 
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级人才的一部分,是人才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一。劳工局有专门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机构。这个局在每个州都有分支机构,该机构跟需要高级人才的企业和高校都有广泛联系。它们组织人才招聘会,组织学生参观用人单位,组织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进行座谈,而且对毕业生进行求职前的应聘培训和咨询。■
 
(作者系中国科技馆办公室副主任)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6月刊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