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主持人乐嘉因为在微博分享他与女儿首次参加沙漠徒步活动的过程,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争议。
这个团队年龄最小的四岁孩子,在炎炎烈日下,在甘肃张掖高台县进行沙漠徒步,4天76公里,平均每天走近20公里,约6万步。其间,孩子腿部出现大块红疹,腿上和脚上也起了水泡。
作为家长,乐嘉是希望孩子小小年纪就能懂得“为什么做事情一定要坚持到底”。事实上,遵循这种挫折教育模式的父亲此前也曾出现在媒体上,他们被称为“鹰爸”。
支持这种做法的网友认为,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精神,能够接受挫折并且学会如何克服困难,是负责任家长的做法。但也有更多人质疑这种教育模式存在的风险。首先,有医学人士指出,徒步这项持续时间长、消耗高的运动并不适合低年龄段的孩子,骨骼过早钙化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
的确,任何教育不能以牺牲孩子的身体健康为基本前提。当然,每个孩子的体格和身体适应性是不同的,需要说明的是,过分残酷的训练如果超出孩子身体的耐受程度太多,是绝对不值得提倡的。这就要求家长在实施这种教育方法前,能对孩子的身体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评估。
其次,不可否认,这些训练或多或少可以帮助孩子形成一些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一些不怕困难、顽强进取的勇气和意志。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爱与快乐了吗?
如果孩子的确喜欢这些运动,愿意去尝试和挑战,可能得到正面的教育结果。可如果孩子是在家长的高压下被迫承受的,并且在此过程中他们向父母表达的需求都得不到回应,尤其是在他们感觉愤怒、委屈、无助时,父母拒绝给予帮助,后果就是孩子对爱失去信心。
教育必须遵循孩子身心成长的正常规律,幼小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像“鹰爸”这样,跟孩子约法两章,哭要有哭的理由,不哭的孩子最美;无论发生什么事,绝对不可以让大人抱,完全忽略了孩子最正常的情感表达和需要。它会误导孩子,只有达到这样的要求自己才值得被爱,那么他们只能不断要求自己来讨好父母,未来也会这样讨好别人。
挫折教育的核心是父母帮助孩子正确了解、认识和处理挫折感,是学会应对一种情绪,而不是简单忍受一项具体的行动。只让孩子自己经历挫折的过程,而没有正确的情绪疏导和教育,就不能称之为挫折教育。(朱香)
《中国科学报》 (2017-08-18 第3版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