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卉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8/15 16:26:01
选择字号:
中医药发展望化解“看病难、看病贵”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医药卫生发展事实已经证明,西方疾病医学思想,由于它的基础缺乏整体观,因而造成了当前以‘看病难、看病贵’为代表的种种社会矛盾。”在日前于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举行的2017年中国盐亭岐伯故里首届中医药文化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医学创始人俞梦孙如是表示。

俞梦孙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在全社会实施健康战略方针,“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人民健康为中心”,而中医的基础是整体观,主要特征是健康文化,因此当前在中国是发展和振兴中医难得的好机会。

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委会等十四家单位联合主办的此次论坛,既纪念为人类留下《黄帝内经》这样宝贵文化遗产的中医先祖岐伯,也是为共同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复兴。

如盐亭县县长向赟所说,今天,中医药的独特疗效和优势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传统中医药的健康理念、医疗实践与现代医学的互补将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发展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为医药产业服务到为人服务

“有医术不能行医,有好药不准上市,问题在哪里呢?”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汤用彤国学院院长雷原认为,在于现行医药体制包括法律、学术、教育等,目的是为西医药产业服务的,依据西医药标准为学术标准、为立法标准,用学术、教育与法律保护自己,打击一切有损自己利益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医药。在这种体制下,医药不是为人服务,人成了医药产业的奴隶。

尽管面对的障碍不容忽视,但中医药发展也有一些好的迹象。

国医国药国学独立学者苏珣关注到,近几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艾灸馆、小儿推拿馆等,以不吃药不打针的方式为患者解除病痛,很受老百姓欢迎,而且盈利可观。这几年各中医机构推出的简、便、验、廉的三伏贴三九贴也很受欢迎。

在盐亭,一些当地老百姓在家人生病时,经常采摘这里的中药材自己熬制,既便宜又有效。

盐亭中草药资源丰富,盐亭县委书记袁明透露,盐亭全境常见野生中药材资源1700余种,种植中药材种类40余种,近年来,盐亭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之一,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种植单位现已有40多家。

中医药发展迎来重大历史进步

从近代以来,中医药历经磨难。建国以来,尽管党和政府始终强调“中西医并重”方针,但对中医药的质疑、批判和压制依然时有发生。

中国社科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组长陈其广表示,由于思想认识偏差和医药卫生领域一些体制机制的缺陷,其中特别明显的是简单套用西医药的思维和方法来要求和管理中医药,从教育、科研、临床一直到加工制造行业无一幸免,从而导致不少中医药机构和从业人员偏离中医药基本原理和自身发展规律,舍弃中医药、特别是地道传统中医药原有特色和优势,走上“西化”道路。

一些中医院既不“信中”也不“行中”。中医生不会用中医整体思维来辨证施治,只会用西医病名来诊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靠开中成药、开西药甚至是动手术来“撑门面过日子”,开不了汤药也不会使用中医外治方法。而这种状态有望改变。

今年7月1日我国第一部《中医药法》正式实施。“这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它为近百年来中医的存废之争划上了句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表示,这意味着今后谁再提出“取消中医” 就是违法的,各级政府不把中医药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也是不合法的。“今天中医药的存在和发展受到法律保护,是非常重大的历史进步。”

《中医药法》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一些业内人士仍感到《中医药法》还留有不少“卡点”,对中医中药按自主规律发展上有不少不合理的束缚,诸国本说,这这正是今后要不断完善和突破的地方,《中医药法》立法经历了33年,原因在于,社会认识不统一,不一致,实际上今天也还继续存在。

从行动上助力“还医于民”

当前国家实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与之相关的国家对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区的重视,以及特色古方,原生态中药种植也迎来发展机遇,中华国医药文化合作组织主席、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原所长柳长华希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和企业能携手把这些事做起来。

作为盐亭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院长龚珍旭正试图通过在故乡发展康养旅游等产业,发展传播岐伯中医药文化。

而在苏珣看来,包括跟文化、旅游、生态、康乐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正是未来中医药发展的途径之一。西医是治疗为主,而中医药是治疗、预防、养生、保健全方位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的和谐,相对于西医,中医药有更广阔的纵深地带和回旋余地。而政策扶持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

将中医理论方法和现代系统科学理论方法相结合,形成大道至简的知识和方法,使之“还医于民”。俞梦孙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13亿民众真正成为“健康的主人是自己”,才能把医药卫生工作重点真正落实到基层、社会和家庭。这是医学变革的最终目标。中国人完全有条件在人类健康问题上发挥全球性的领跑作用。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