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东天山考古队在考古现场。
■本报见习记者 许悦
“我们站在墙边看着最后一点火星也消失在水柱之下,救火的男生突然感慨到‘墙这么高,我刚才是怎么穿着拖鞋跳过去的?’”东天山考古队队员宋鸽回忆道。
东天山考古队自2001年起就在开展以东天山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像往年一样,今年新疆巴里坤县的海子沿村迎来了由西北大学师生组成的东天山考古队,但是一场不期而遇的大火却发生在一所民房内,而宋鸽回忆的正是处于着火民房东侧的东天山考古队驻地成员们英勇救火的一幕。
一次英勇的救火
“断电、给水、救火、保护老人和儿童,各项活动都配合默契、及时、快速、有条不紊。几位男生奋不顾身地冲在第一线,其余同学也各自分工,并随时关照着一线救火队员的安全。当我看到这一幕很是震撼,非常佩服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也为他们感到自豪。”东天山考古队带队教师任萌回忆道。
大火发生时,驻地内的同学们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火起时,我们先看到滚滚的浓烟自西向东而来,我放下手头整理资料的工作,走出室外,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东天山考古队员王玥说。当意识到是驻地西侧民房不慎着火时,驻地内的东天山考古队的师生立刻作出了反应。男生翻越墙头赶往火情一线,女生自发输送水源。“最让我震撼的是普尔开提同学,他不顾自身安危,在救火过程中被火舌烧掉了头发。”第一个翻墙而过的队员陈刚回忆道。
在队员们默契的配合与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失火人家的两位户主年迈,沟通不便,但他们仍用简单的语言一遍一遍表示感谢。”任萌说。
这一场英勇的救火拉近了队员与当地居民的距离,增进了与村民的感情。
一场与海子沿村的美丽邂逅
然而,这场救火,只不过是东天山考古队师生们驻地生活的一个小插曲。
据任萌介绍,今年的驻地海子沿村位置偏远,生活不甚便利,只能每隔7~10天进城洗一次澡。物资也相对匮乏,特别是住宿条件简陋,驻地是土房子,漏雨、蚊虫孳生,男生们集体挤在大通铺上,轮值看护遗址时还要住透风的帐篷。
但是田野实习艰苦的环境挡不住队员们对考古的热爱。他们自己动手打扫卫生,整理工具,接通电源,修葺房屋,搭床铺,修厕所,建库房,一步步把一个杂乱的院落整理成整洁的工作生活场所,并开始享受考古发掘所带来的乐趣,沉浸在巴里坤的美景中。
“在驻地院子里就能看到不远处的尖山子以及巴里坤山;在进行田野发掘时则与广袤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为伴,看湖景,刮地层,思绪飘远又被拉回,堆积土色或浅或深。依山傍水的美景总是让人倾心,尖山晓日的可人姿态总是让人恋恋不舍。”队员徐晓娟说。
除了美景环绕,当地居民对待考古队员们也很是热情,“我走在去工地的路上,路边玩耍的哈萨克族小女孩会突然地大声问一句‘你好’。”队员宋鸽道。
而给队员徐晓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着惊人力气的驻地房东和他的夫人,“漂亮的女主人总是会隔半个月来驻地的院子里烤一回馕,有时候带着大儿子,有时候带着小儿子,最后火一盖,毡一裹,潇洒地去了他们的新房。”
当地牧民还邀请东天山队员们去参加孩子的割礼,“村民给了我们很高的礼遇,而且所有参加聚会的村民都非常热情地与我们跳舞,尽管我们的舞跳得真的很烂,但是丝毫没有觉得尴尬。”队员普尔开提回忆道。
一种考古人的“考古情”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站在考古工地上时才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考古人。”这是东天山考古队中的一员巴尔青的感受,也是第一次参加田野实习的其他队员们的共同感受。
然而,成为一名真正考古人的路程是艰难的。除了克服生活上的不便,队员们更要克服工作上的重重困难。
“划分困难,地层也经常出人意料。有时还会遇到特殊土质,在探方表面形成盐碱硬壳,阻碍发掘。再加之扰乱严重而显得纷乱的石墙,经常让自己感到心累大于身累。”队员李振飞说。面对与书本上不同的,更加灵活、复杂的实地现场,初次参与发掘的队员们在带队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民工们的指导下,一点点摸索,一点点进步。
“要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开始没找到发掘的方法,内心也有焦虑和急躁,但在不断的摸索和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方法,实习的整体状态也就渐入佳境了。”队员崔嘉宝说。
白天头顶烈日面朝黄土地发掘,晚上披星戴月地整理资料,有时还要忍受身体上的伤痛,这些都被任萌看在眼里,“但同学们都体现出了较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对田野考古实习都能以端正的态度认真对待,都以此作为目标和信念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在发掘的最后一天,队员王尹辰负责遗址的全站仪测点,“当时我问一位学姐:‘你会举杆吗?’任老师在一旁笑道:‘十一年前我也曾说过相同的话,那时候曾问现在的周剑虹老师:学姐,你会举杆吗?那时候周老师同样是我的学姐。’感觉很多年过后,很多事还是惊人的相似。”
从老师到学生,再到学生的学生,这对于考古人来说,是一种技能和精神上的传承。正如队员杜超感慨的“大家一起工作学习,一起谈天说地,面朝黄土,心向千年,这种感情是只有考古队之中才会有的‘考古情’”。
“携手五湖四海,同行万水千山,唤醒远古尘迹,体会百味人间。这就是我们西北大学同学们组成的东天山考古队。”任萌说。
《中国科学报》 (2017-08-08 第8版 科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