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睿 潘希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7/25 17:36:02
选择字号:
高温“烧烤”,城市降温能力还好吗?

 

前几天,网上一张“非洲友人在天安门广场中暑”的照片引发公众热议。网友疑惑,难道北京比非洲还要热?而诸如“外卖小哥送餐中暑”等新闻,也像这个夏日的气温一样,迅速蹿升并保持热度。

随着华北进入“七下八上”主雨季,气温略有下降,但“三伏天”的中伏到来,让南方高温愈演愈烈,全国的“蒸煮模式”仿佛又调高了一档。

国家气候中心评估数据显示,截至7月23日,南方高温范围覆盖13省市,面积达138.2万平方公里,40℃以上高温面积6.5万平方公里,其中上海、浙江等多地突破历史极值。

高温席卷城市,是什么在“助攻”这股热浪,城市又该如何为自己降温?

南“蒸”北“烤” “火炉”异位

实际上,今年我国南北都出现了极端高温过程。虽然南北同受高温侵袭,但是在对热的诠释上呈现出北方用“烤”字,南方用“蒸”字的不同。除此之外,导致高温的“罪魁祸首”也不尽相同。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介绍,此次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局部强度大,北方的高温以晴热为主,南方的高温以闷热为主,因此南北方地区的公众在体感上会有所不同。

气候专家解释,前期北方出现高温是北方大陆高压强盛所致。当前南方极端高温则是因为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霸踞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这个巨大的暖气团控制下,气流下沉,高温少雨;这种天气形势也使得台风路径偏南,对缓解高温不利。

不管是“烧烤”还是“蒸煮”,“火炉”城市的排名也是夏季民众热议的话题。此前,福州、杭州成功取代南京、武汉,与重庆、南昌并称为四大“火炉”城市。

对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艾婉秀认为,“火炉”城市多分布在沿江地区,主要与这些地方的气侯特点和地域因素有关,这些地区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季风在这一带很难推进,而且这些地方不缺水,湿度很大,这就导致地表温度会更高。

“至于‘火炉’城市的变更,这主要与我国雨带南北的推动有关,随着雨带的变化,‘火炉’城市也会随之变动,这些都是正常的事情。”艾婉秀说。

高温早来晚退 “热岛”只增不减

艾婉秀介绍,今年高温特点是北方高温来的早、日数多。她说:“北方的高温大多出现在夏季,今年春天就开始了,四月末北京就已经突破了35℃,5月份东北、内蒙古出现了40℃的高温。”据了解,北方的高温日数有的已经比年平均的高温日数偏多,比如北京的高温日数截至目前是17天,常年只有8点几天。

同时,现有的研究已经证实,在很多极端高温事件中,除了自然气候态的作用,气候变暖也有很大贡献。数据能够更直观的证实——1961年至2015年,其中长江中下游高温日数呈增多趋势,增多速率为每10年0.7天。

实际上,高温天气并非我国一枝独秀,在整个北半球都是比较明显的。“欧洲、北美等地也出现了典型的高温,葡萄牙还因为高温天气引发了山林大火。”艾婉秀指出:“高温天气跟全球气候变暖是分不开的,同城市人口密集度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也密不可分。”

由此可见,除了气象原因,非气象因素也是引发高温天气的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人口数量、汽车持有量与日俱增,城市热岛效应变得更加突出。城市的高楼白天吸足了热量,到了晚上还在慢慢的释放热量,这对城市的温度升高也是一种助力。未来面临的高温会越来越严重。”艾婉秀直言。

除了建筑物本身起到白天吸热、夜间释放的作用,城市水泥、柏油陆面因缺少土壤和植被,吸收的热量很少被植物蒸发或蒸腾,而是加热了近地面空气,导致气温增加。

城市规划来助力 高温预警要到位

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告诉《中国科学报》:“城市一年比一年热,高温天一年比一年多,这里面既有整个地球气候变化因素,也有城市化发展的原因。对于已经建成的城市来说,现状是很难改变的了。”

朱伟指出,城市可以利用城市规划方面的措施,调节、缓解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的增温。比如可以通过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增加地面植被等方式为城市降温。

据媒体报道,很多国家和城市比如日本的东京、大阪也因为快速的发展遭遇了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日本的政府部门采取加大绿化面积,推行房顶,墙壁绿化,在房顶、楼顶种植绿色植物,以及尽量提高墙面反光率等做法,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城市的热岛效应一般会集中在工商业密集的地区,对此,朱伟表示:“城市开敞空间的规划也有必要,楼房、道路、广场等地的建设要考虑风向、建筑物的密度与高度。”

“近年来全国的气温变化趋势可以预见,高温天气将成为常态,在高温预警方面也应该加强重视。”朱伟说:“高温预警和暴雨预警从发布到传递都是类似的,无论是电视、网络还是手机APP,多个平台都应及时给市民以提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