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2017年7月22日,星期六,丁酉年六月廿九。大暑。正值中伏,一年最热的时期就此打开了。大暑季节,正是公历“七下八上”之期。无雨酷难当,有雨易成灾。不好说,说不好。
大暑这个节气,在中国有一定的历史了。这时候的天气,从古至今都是最为炎热的。在炎热难当之下,很多诗人写下有名的诗句并流传下来。当然,更多的诗人热得没办法写诗,什么也没有留下来!
“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大暑,就是热。有人形象地说:“躺在床上是红烧,加了席子是铁板烧,下床后是清蒸,出门去是烧烤,到游泳馆去被水煮,回来路上被生煎,回到家里还要回锅!”尽管着实难熬,但大暑还是要热透才说得过去。这是一年气温最高的时段。热,农作物才能长得快,生得好。“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大暑不暑,五谷不鼓。”“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大暑热透了,秋天才像秋天。农谚说:“大暑热,秋后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要烂冬”。该热的时候热,才能该凉的时候凉。时令正,就像人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青春要烂漫,成年要稳重,老年要睿智。节令不正,夏行秋令,秋行夏令,都难以有粮食或和人生的丰收。
大暑,也是一年雷雨最频繁的季节,不利于交通出行,航班正点率走向一年的低谷。但大暑大雨,极为可贵。从华南到西北,大暑下雨似黄金。谚语说:“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
2017年7月21日,“大暑”将至,农户在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龙湖村水稻田里施肥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雨多雨急,“七下八上”就成为防汛抗洪防台风最紧要的季节。新世纪以来,海河流域2012年“7.21”、2016年“7.19”暴雨洪水以及2010年“7.28”吉林永吉特大洪涝灾害,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东南沿海也进入防台风的关键期。“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这季节如果台风偏少,南方冬连旱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传统中国人的避暑养生之道,就是《道德经》说的“静胜热”。一来是说心静自然凉,二来是说尽量不出门、少活动。但对现代中国人来说,“动”也是避暑新选项。避暑山庄、坝上草原、东北林海、云贵青藏等地,避暑经济一片兴旺。大暑属于气候资源的一面显化了。西高东低、南北温差大,祖国幅员辽阔,为避暑经济提供了大空间。经济欠发达的东北、西南、青藏以及塞上地区,避暑经济成为绿色增长新引擎。同程旅游《2017暑期避暑游趋势报告》显示,知名山岳、森林公园以及西部高海拔地区,成为支撑暑期国内旅游市场的核心板块。
7月22日,济南市民在五龙潭公园泉水亲水区纳凉消暑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这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之日,我们已经抵达夏日的顶端了。司马光在《六月十八日夜大暑》中写道:“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古人所说的“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天之道,无往不复,物极必反。四季流转,光阴有韵。如是观之,“热成狗”也可以变为一首长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