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晓阳 王之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7/25 11:26:25
选择字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新老航空人跨越时空话信仰

 

■本报通讯员 徐晓阳 见习记者 王之康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军工记忆——无悔青春铸魂航空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45名队员,在12天时间里分赴沈阳、贵阳、西安三地,探访老军工、知名校友,参观老厂,新老航空人跨越时空展开对话,碰撞出了别样的信仰火花。

感谢信里话情义

“充满激情和热血的军工人,你用你们坚定的脊梁,承载着我国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老军工刘占兴沈阳的家中,团队成员正在为他读一封手写的感谢信,在琅琅的声音中,他似乎又回到了那些为航空事业奋斗的岁月。

1957年大学毕业后,刘占兴就开始从事飞机制造工作,至今已与航空工业结缘一甲子,而这期间的风雨历程,他记忆犹新。

“我们做歼6的时候正好赶上自然灾害,大家每天都吃不饱,但还是不分昼夜地工作,也没有什么怨言。”刘占兴一边回忆,一边鼓励队员们,“不管到什么时候,天大的困难也要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我们给探访的每一位老军工都写了一封信,每句话都是我们的真情流露。”团队成员徐晓阳介绍说,团队集中探访了50位退休老军工,为他们唱红歌、读家书、拍全家福,并一起翻看老照片,“希望借此表达对那一代人艰苦创业、坚守三线的敬佩之情”。

听完老人们的故事,一名大一队员感叹道:“真的很感动,老军工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希望今后自己也能够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个航空人的使命。”

校友寄语表情怀

除了探访老军工外,团队成员们还与十多位知名校友进行了一场对话,聆听这些航空砥柱的教诲。

“在南航时,航空报国的志向深深地扎进我的心里,越是艰苦越要守下去,这是南航的精神,更是航空人的精神。”1960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南航前身)的严京林是不折不扣的第一代航空人,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如今,年近九旬的他精神矍铄,而南航精神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

毕业之初,严京林来到了地处陕西阎良的航空工业基地,当时正值建设初期,环境十分艰苦,开山、筑路、建厂房都得靠人力,风餐露宿更是家常便饭。“我们那代人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一心就想着报效国家,好好把我国的航空事业发展上去。”他的一席话,让在场的队员们敬佩不已。

1984年从南航毕业的胡建兴如今已是“山鹰”总设计师、中航工业贵航所总设计师。初到贵航飞机设计研究所时,他只是实验室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几十年来,个中艰辛难以言表。

“为了保证质量,我一天只休息两三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吃苦耐劳的南航精神一直在鼓励着我。”胡建兴告诉团队成员,以后也要把母校教给他们的东西带到工作中去。

实地探访诉情感

在社会实践期间,团队成员还相继走访了中航工业沈飞、西飞、贵飞公司的现代化总装、部装车间。看到先进的设备,有队员激动地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一辈航空人在简陋的山洞中日夜奋战,研制出一代代质量卓越的战机。而今天,中国航空的历史也在被新一代航空人续写。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参观结束后,一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

据悉,本次社会实践由南航校团委、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中国航空工业文化中心共同举办,而能够与这些航空企业对接,校本资源与行业优势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青年学生真正了解航空史、军工人,树立航空报国的伟大信仰。”南航校团委副书记李君说,这次校企合作的社会实践也从学校航空特色出发,是将行业红色资源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次成功尝试,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通过实践育人,真正发挥协同效应,激励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去。

《中国科学报》 (2017-07-25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