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7/14 10:38:31
选择字号:
从拒绝让座说起:道德绑架与边界意识

 

■胡珉琦

几天前,在上海地铁9号线,一名男子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一位大妈上前劝阻,从而引发了纠纷。有亲历者将这一过程视频发布在了网上,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支持了拒绝让座的行为。类似事件屡屡引发舆论关注,离不开“道德绑架”四个字。

男子声称,一直以来都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当天因志愿者工作很疲惫,且正在准备让座的过程中,却遭到大妈的过度“劝说”,对方还以拍下手机视频为“威胁”,这才激起了自己的逆反心理,拒绝让座。

出于帮助弱势群体的好意,善意提醒,不叫道德绑架。所谓道德绑架,是该行为带有强迫性和要挟性的特点,将自己至于一种居高临下的道德权威的位置。

道德是一种自我行为约束和准则,是用来提升自身的品性和修养的,而不是用来过度指责别人的。简言之,道德是一种自觉,对别人只能用来提倡,最不可取的就是以侵犯他人权利,比如辱骂、拍照等方式要求其履行道德。

而道德绑架本质上是一种个人边界意识不清的表现。边界意识,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利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又不侵犯他人的空间。

设立边界,并不是自私的表现,而是体现了个体的独立性,任何一种关系之间都有着相对的独立性。边界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规则意识。正因为有了边界,人们才会懂得自律和尊重别人。相反,失去边界意识,是导致很多纠纷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

道德绑架者就是入侵了对方的界线。他们要求对方必须接受自己的想法,展现了自己的控制权,而忽略了别人也有坚持自我的权利。被入侵者为了保护自己,必然会做出种种反抗,这时候,冲突就产生了。

边界意识的模糊,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们在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缺少理性的、独立的思维能力。一直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强调的是整体和权威,并不鼓励个体意识,这就使得很多人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或者误解了自我意识的含义。可现代社会是个分工明确、以个体为基本组织单位的社会。因此,公众对道德绑架的反感实际上体现了维护个体意识与集体、权威文化之间的碰撞。

要树立有效的边界意识,就必须明确属于个人的生活空间、价值准则和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理性思维能力,保持自我的独立性。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放弃传统美德。

任何一种关系都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陌生人之间应该保持基本的礼节,互不伤害。道德绑架者最需要懂得的是,应该把维护个人正当权利作为行为的底线。

《中国科学报》 (2017-07-14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