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阮煜琳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6/24 16:10:15
选择字号:
蛟龙”152次成功下潜 中国载人深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中新社北京6月24日电 题:“蛟龙”152次成功下潜 中国载人深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6月23日早晨,搭载着“蛟龙”号的“向阳红09”号船返回位于山东青岛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从中国南海、西南印度洋,再到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历时五年、已经成功开展152次下潜的“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阶段海上调查工作圆满结束。伴随着中国载人深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中国深海调查能力也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摄
 
“蛟龙”号:中国自主研发的独特之路
 
“可以说‘蛟龙’号走出了一条中国自主研发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独特之路”,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蛟龙”号研制总体组组长刘峰对中新社记者说,“蛟龙”号早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载人深潜的实际应用能力,并要求研发成功后能立即投入使用。这就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紧密配合,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成功后,“蛟龙”号第一次下潜在中国南海开展,2012年“蛟龙”号成功完成了7000米海试后,2013年立刻投入试验性应用。
 
截至目前,“蛟龙”号已先后在中国南海、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等七大海区,开展了152次成功下潜。作业覆盖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区域,深海科技成果丰硕,获取了海量珍贵视像数据资料和高精度定位的地质与生物等样品。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书贤对记者表示,五年来,“蛟龙”号获取丰富的载人深潜调查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深海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成熟的“蛟龙”号作业模式、成套的安全保障制度体系及一批新成长起来的专业潜航员与技术保障队伍,推动着中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深海”的战略宏图,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载人深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蛟龙”号成功的试验性应用,为“蛟龙探海”重大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摄
 
中国深海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在中国“十三五”规划中,“蛟龙探海”是165个重大工程之一,也是海洋领域的四个重大工程之一。中国的深海技术已实现重大突破,以“蛟龙”“潜龙”和“海龙”这“三龙”为代表的深海勘探技术装备体系基本形成。除“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中国还有“潜龙”号无人无缆潜水器、“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等大型深海高新技术装备。
 
今年2月,中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资源自主勘查系统“潜龙二号”在大洋43航次海上作业取得成功后,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这标志着“三龙”技术装备全面进入业务化应用阶段,极大地提振了中国自主研发重大深海装备的信心和决心。“三龙”系统的应用与发展,对于助力中国深海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前沿,提高中国在国际海域的话语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目标,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刘峰对中新社记者说,除以“三龙”为代表的深海高新技术装备外,未来中国还要发展用于深海钻探的“深龙”,应用于深海资源开发的“鲲龙”,以及进行深海大数据收集分析的“云龙”,并建造支持深海作业的“龙宫”,打造深海调查船队。2030年,中国的“七龙体系”将推进中国迈入世界深海强国。
 
中国深海空间站建设进入立项论证阶段
 
各国在深海领域的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国际海域作为中国未来战略发展空间和战略资源来源尤为重要,占地球面积49%的深海显然是重点关注的区域之一。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建立深海空间站,开展深海探测与作业前沿共性技术及通用与专用型、移动与固定式深海空间站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孙书贤透露,中国深海空间站的建设目前已进入论证立项阶段,但还没有启动实施。(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