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希 高雅丽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6/21 20:15:46
选择字号:
陆其峰:我是气象卫星上的一颗“螺丝钉”

 

“风云卫星是一台集尖端科技于一身的高精密仪器,从根本上说,它是由一个个细小、精密的零部件,一颗颗组合连缀的螺丝钉共同构成的。而我就是风云卫星上的一颗螺丝钉,正是因为每一颗螺丝钉都尽职尽责,风云卫星才有了辉煌的今天。”

荣获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后,陆其峰感慨地说:“我们国家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国家重视科技、重视人才,为气象卫星的研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他们愿意听到来自新鲜血液的新声音,让我这个投身气象卫星事业的年轻人不断进步。”

注定的“卫星缘分”

陆其峰投身于气象卫星事业之前,也曾有过一系列列兜兜转转的尝试。他出生于新疆农村,年少时并不知气象卫星为何物,只是觉得水文条件对农事活动影响很大。家乡的水资源现状,让陆其峰尤其关注河流水系与干旱气候,因此他报考了新疆大学陆地水文专业。

上大学时,他又机缘巧合地爱上了法学,一度想成为一名“既通晓水文理论、又能为人们声张正义”的律师。为此,他参加了中国政法大学第二学位考试,但是“那一年招外校生的名额非常少”,陆其峰说。

1999年,陆其峰大学毕业,与卫星注定的“缘分”让他进入新疆大学干旱区研究所,并遇到了影响了他一生的老师——潘晓玲。她是当时国家973项目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陆其峰为潘老师做研究助理。

“最重要的是,潘老师奠定了我做研究的风格,一是要拼尽全力,二是要重视身体。”陆其峰说,“比起‘办案子’,搞科学更纯洁、更易让人投入全部的精力,更值得让人倾注一生。”

从那开始,他坚定信念,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同时也开始涉足气象相关领域,随后考入南京气象学院(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系攻读硕士学位。

带着“风云卫星”走向国际舞台

2006年博士毕业后,陆其峰进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工作,并于入职四个月后参与到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中的第一颗卫星——“风云三号”A星发射准备工作中,主要做卫星资料的同化应用工作。

谈到这件事,陆其峰谦虚地说:“我觉得是时机比较好,这是一个关键岗位,工程庞大,需要人手比较多,领导也希望年轻人多参与。这个岗位需要懂计算机、懂数学和气象,我的复合型背景恰好符合需求。”

新的机会给了陆其峰莫大的鼓舞,2008年1月,他已经在卫星资料同化方面有了自己的成果,并得到了远赴欧洲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交流学习的机会。

尽管中国当时已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同时拥有静止和极轨卫星的国家,但我国“风云”卫星直接观测数据还未被国际同行所接受,也从未定量应用于任何国际业务数值天气预报模式。陆其峰此次欧洲之行就是要填补这项空白。

“当时我们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高,接到任务压力很大,”陆其峰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回忆当年的情景:“那会儿没有微信这些通讯工具,我只能打国际长途,每十分钟就断一次,与国内沟通还是有一定困难。”

经过论证,中国气象卫星和仪器的工艺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准。最终,纳入“风云三号”卫星数据的欧洲数值天气预报系统预报精度提高了1%。

风云卫星已经“融入到我的生命中”

如今,陆其峰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已经得到了世界气象组织(WMO)、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WMF)、英国气象局等机构的高度认可,他说:“像风云卫星这样精密的‘大机器’要在天上有条不紊的运转、回传数据,不仅需要科研团队共同攻坚克难,还离不开国际合作。”

在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他组建了包括中国气象局、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和英国气象局在内的国际合作团队,攻关风云卫星资料同化应用技术,实现了风云卫星数据提供方与卫星数据定量应用方联合工作。2016年,英国气象局、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和中国气象局陆续正式业务同化FY-3C微波探测仪资料。

在采访中,陆其峰谈的最多的是“团队”和“国家”,他说:“气象卫星事业对国计民生很重要,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高投入,国家富了,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为自己的国家做科研,我的自豪感很强。”

风云卫星已经历经40年发展,面对诸多荣誉,陆其峰从未感到满足,在他心中,“风云卫星”的发展已经“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他说:“一起攻关的同事们齐心协力、互帮互助,是他们给了风云卫星不断成长进步的土壤,也给了我不断成长进步的土壤。”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