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制定针对恶性肿瘤康复期患者的营养管理专家共识?”
5月23日,一项名为《恶性肿瘤康复期患者营养管理专家共识》(下简称《共识》)的专家指导文件在中国营养学会第13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期间正式发布,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科学报》记者了解到,该共识主要针对未处于放疗、化疗或手术治疗,且未处于住院状态下的恶性肿瘤康复期患者进行营养管理,提供了基于循证医学基础的专家指导意见。
《共识》编写工作组
《共识》是本届营养科学大会官方发布的唯一一份专家共识。作为我国民众的“营养指导担当”,中国营养学会肩负着发展中国营养学科学技术事业的重任。在两年一度的大会上,中国营养学会为什么如此注重面向恶性肿瘤康复期患者的营养管理问题?在发布会上,记者提出了文章开头的问题。
恶性肿瘤康复期的“特殊性”
“恶性肿瘤康复期患者的营养管理问题有其特殊性。”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在回答《中国科学报》记者提问时说,这个群体的营养问题既不同于正常人,也不同于处于治疗期的患者,他们的营养管理要考虑肿瘤复发的问题、要考虑并发症的问题。
担任此次《共识》编写工作组组长的是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于康。他回应说,《共识》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就是基于“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手术、放化疗等治疗后,部分患者会得到完全缓解,但还有很多患者(约占2/3)将进入带瘤生存期”的考虑。
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国内外针对肿瘤营养的共识,主要针对住院接受手术和放化疗的患者,尚且缺乏针对出院后的康复期患者的营养管理共识。而这对于这一大群患者而言,可能影响其出院后的治疗及康复效果。
“本共识填补了这一空白。”于康说,对于那些出院后的康复期患者,一方面要控制肿瘤复发风险,另方面还要维护患者适宜的营养状况,以改善综合治疗效果,从而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谈及为何要做肿瘤康复期病人的营养管理指南,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营养科主任方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确诊肿瘤病人的营养管理“非常复杂”。
“其复杂性包括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对营养的需求可能不太一样,比如治疗器需要补充高能量高蛋白,但康复期要预防第二种肿瘤的发生,就更需要养成一种长期的健康生活模式;再如不同肿瘤患者的营养管理也不一样,乳腺癌、结直肠癌这类癌症就要控制体重,因为肥胖会增加风险,但肝癌、肺癌患者就需要更多营养摄入以增强抵抗力。”方玉坦言,基于这些特异性问题,就“迫切需要把这些有证据的健康营养信息传达出来”。
《共识》针对的巨大群体
除了恶性肿瘤康复期患者营养管理的特殊性,《共识》的针对性还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正视:肿瘤康复期患者才是深受病魔折磨的“主力”,《共识》虽说针对性强,但它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群体。
“在我们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996年癌症患者的住院时间可能有20天,如今平均可能只有4天半。在国外,医院掌握的原则是,只要患者能走就取消住院。”方玉告诉记者,如今癌症的治疗,化疗基本当天打完、第二天出院,放疗很多也是在地方门诊,这导致的结果是:大部分病人都在家里、在社区。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营养科主任李增宁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提供了一组数字:我国每年新发肿瘤患者在200万人~300万人之间,但带瘤生存人群有多少?上千万不止。
“所以从市场角度来考较的话,也是康复期患者这部分群体最大。”李增宁说,现在上海等地有很多癌症康复俱乐部,这也很说明问题。
此前记者在相关采访中认识到,癌症患者要从确诊最开始就要引入营养干预,将营养治疗作为与手术、放化疗等治疗平行的一种治疗手段。但目前我国许多医院和医护人员对营养问题认识不足——尽管近年来也在逐渐提高——导致营养问题在治疗阶段常常被忽视。这在李增宁看来,在治疗阶段的患者对营养干预的需求虽然“更紧迫”,但康复期患者的需求“更广泛”。
杨月欣表示,针对如此巨大的群体,《共识》的发布有助于提高恶性肿瘤康复期的营养管理水平,改善恶性肿瘤康复期患者的营养状况、综合治疗效果及临床结局,提升恶性肿瘤康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并节省医疗费用。
去哪儿找营养师
不过,杨月欣在介绍《共识》时提到,作为国内针对恶性肿瘤康复期患者的首个营养管理专家共识,尽管它分别从营养干预的循证基础、营养筛查及评定、能量及营养素供给、膳食模式、营养素补充剂、营养支持和运动及心理康复等7个方面为康复期患者提供基于循证医学基础的营养管理标准和路径,但《共识》也仅限于此——供各级医生、护士、营养(医)师、肿瘤营养教育和卫生管理专业人员参考,而对于恶性肿瘤康复期患者及其家属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这也意味着,《共识》的真正落地,仍需要“营养师”的角色接好最后一棒。然而,去哪儿找营养师,在我国还是个头疼的问题。
“营养师要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和考核,获得资质后才可以承担营养的宣教推广和个性化的咨询工作。”于康说。
目前,不少三级甲等医院设立有营养科,患者可以向看内外妇儿科一样去营养科就诊。但是,在更多的基层医院,营养科和营养师严重缺位。
“营养科室现在的情况是,各地方的发展良莠不齐。但是按照国家卫计委的医院评审标准,营养科是必须建立的,特别是2011年卫计委对三级医院资质认定的标准出台以后。”李增宁补充说:“通过三级医院的评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营养科的建设。”
但用以充实营养科的队伍才是根源性难题。“营养科室的人员来源一部分是经过中国营养学会等各专业学会培训的专业人员,也有一些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李增宁说,无论源自何处,都须经过多方面培训的人员才能确保《共识》的落地,相对精准地把《共识》个体化、精准化。
“去哪儿找营养师的问题,跟整个大营养学科的建设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于康表示,中国营养学会目前正努力于此——紧锣密鼓地制定营养师的认证资质和建立注册营养师制度。
方玉以美国为例,美国医生如果开出一份肠外营养医嘱,都是需要有注册、有知识认证的。但在中国,这方面“都很缺”,医生的很多医嘱(涉及营养问题)有很多问题需要再行纠正、规范。
“现在要求比如做传染病治疗的医生都需要考核合格上岗,那营养治疗是否也应该考核合格?”方玉反问道。
方玉提醒说,还需要认识到的一个问题是,在国外,营养师也不是“全科门诊”,针对不同病征有不同营养师,如糖尿病营养师、肿瘤营养师等,相比而言,从规范化和专业化方面,“需要做得工作还很多”。
“我们马上将出一本书,对不同肿瘤、不同时期等的营养信息,以及对不同肿瘤的预防信息的个体化指导传播出去。”方玉说,《共识》相关的一些营养指南也会下发,以实现《共识》在医院或家庭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