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彬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7/5/23 9:21:01
选择字号:
安徽农业大学构建农业推广新模式
建在田间地头的“科技岗哨”

■本报记者 陈彬

丁克坚教授(左二)在讲解高山有机稻田间管理技术。

这些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福宝就会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有个人热情地邀他“过来喝酒”。

这个要请客的人叫宋永堂,是安徽省金寨县鑫农养殖合作社的创办人,他创办的养殖合作社以生猪养殖为主。几年前,宋永堂第一次和李福宝见了面,那次见面改变了他的生猪养殖事业。而且在金寨县,有着如此重大意义“见面经历”的,远不止宋永堂一个人。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所有的这些“见面经历”,其根源都来自于2012年一个特殊机构的建立。在那一年的4月,作为教育部、科技部批准的全国首批十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之一,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了。

“我们的研究院自成立之初,就被赋予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推动办学模式改革与机制体制创新,促进资源共享和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换言之,就是要探索新型大学农业推广模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张承祥说。

据他介绍,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建立的,目前已经不适合形势的发展,直接导致技术研发与技术推广严重脱节、经营主体专业化生产与“全科式”服务矛盾、绿色发展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等诸多问题。

为改变这一现状,在研究发达国家农业推广成果经验的基础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结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一套被称为“一站一盟一中心”的农业推广模式构想。具体而言,“一站”即“区域性的农业综合试验站”,主要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开展技术试验、示范;“一盟”即“学校与县级政府共同组建的新型产学研合作组织”,是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制度保障;“一中心”即“学校与县级政府共同组建的专事农业推广服务的实体性事业单位”,是校县合作的联合办事机构。

“这种大胆的构想,就是从农业生产和高校办学的实际出发,确保农业技术始终面向农业现代化一线,同时又解决了农业推广服务长效机制的问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姚佐文说,“综合试验站”就像一个个“科技岗哨”,建在田间地头,把学校的根扎在农业生产一线。

需要注意的是,安徽农大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农业推广设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该校早在三十年前便已经开始帮扶当地贫困地区脱贫的工作,并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大别山道路”。此次“一站一盟一中心”构想的提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在这一道路上的又一次探索。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服务全面脱贫攻坚任务,对于农业大学来说,关键是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解决好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该校校长程备久说。

“我就是权威”

要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问题,就必须有高校的农业科技人员真正下到田间地头,安农人很明白这一道理。通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目前该校已经在安徽全省主要农区布局和建设了8个农业综合试验站,在15个农业大县组建了75个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而在这些试验站和产业联盟中,有350多名科技人员组成的专家推广队伍在此“驻扎”。

2013年底,安徽农大与金寨县签订了共建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的协议。第二年,李福宝便来到了金寨县。于是便有了他和宋永堂的那一次见面。

对于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李福宝还记得很清楚。

“当时,宋永堂已经在养殖当地的黑毛猪,但苦于仔猪成活率太低,一次产下的十几只小猪,断奶后可能只有几只能活下来。”李福宝说,第一次见面,宋永堂还想对自己惨淡的“养殖成绩”有所隐瞒,但李福宝在猪舍一番参观后,不但没有被他所“蒙蔽”,反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养殖措施不当导致的仔猪白痢。

此后,李福宝为宋永堂制定了专门的生猪养殖规范和标准,一番改造之后,目前宋永堂的仔猪存活率已经大幅度提高。“基本不死或者只死一两个吧。”李福宝说。

在安徽农大的专家队伍中,如此“妙手回春”的事例数不胜数。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农大的专家除了亲自进行农业推广外,还积极与当地农业科技人员结合,形成“1+1>2”的效果。以金寨县高山有机米产业联盟为例,该联盟成立后,安徽农业大学选派了4名专家,金寨县选了6名专家,成立联合专家组,以安徽农大教授丁克坚为首的专家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列计划、定目标,合力推进。

“土专家洋专家结合,绑在一起干,发挥了各自的特长,这样组建的团队才有生命力。”丁克坚说。

这样的模式一方面帮助了农户,另一方面也对当地的“土专家”们的农业科技水平产生了很强的提升作用。朱贤东是金寨县猕猴桃产业专家组的组长,同时也是以安徽农大教授朱立武为首的金寨县猕猴桃产业联盟的一位“土专家”。采访中,他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算是县里猕猴桃方面的‘专家’,但我总感觉自己的能力配不上这个称呼。但在和朱老师一起工作、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现在可以很有底气地说,除了朱老师,我就是县里猕猴桃种植技术的‘权威’。”

“你是有问题了吧”

宋永堂开始养殖黑毛猪是在2009年,最惨的时候,他的活猪只能卖到4元多一斤,买来的500多头杂交猪一下子就亏了十几万元。那么,他现在的情况又如何呢?

“李老师为我的养殖场独创了‘放猪上山’养殖模式。”宋永堂说,养殖模式的改变带来了养殖利润的激增。如今,宋永堂的黑毛猪肉在当地可以卖到20元一斤,在上海能卖到56元一斤;在北京,他的黑毛猪肉已经达到了96元一斤的“天价”。每年,他的养殖利润已经达到千万元计。

在安徽农大农业推广新模式下,宋永堂就是当地农民变化的真实写照。

2013年和2014年,金寨县两个高山有机米基地遭遇严重的病虫害,基本颗粒无收。以丁克坚为首的专家组制定了整套预防病虫害措施,病虫害现象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该县大畈村建立了育秧工厂,使每亩降低成本100多元。2014年每亩综合效益增加了500元,2015年增加1000元。

金寨县是一个茶种植大县,安徽农大教授张正竹带领的专家组通过一系列技术革新,使当地春茶的品质有了大幅度提升,春茶产品每斤收购价格平均提高约20元,并推动金寨绿茶出口到欧盟,出口价格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40%。在2014年中国茶叶经济年会上,金寨县获得“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荣誉称号。

如今,已经走上致富道路的宋永堂感觉已经离不开安徽农大的教授专家了,每当在养殖中出现一些问题,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请教李福宝,但直接张口又觉得不太好意思,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喝酒”之约。当然,李福宝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每次听到宋永堂请他“喝酒”,也总会开玩笑地说上一句:“喝什么酒哇?你是有问题了吧?”

电话两端,两个人都笑了。

《中国科学报》 (2017-05-23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