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婀娜 赵丹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5/18 10:39:23
选择字号:
聚焦校友捐款:善用社会捐赠为一流大学建设添翼

 

赵婀娜 赵 丹《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18日 17 版)

●当前我国高校基金会,资源依赖性偏重、资金管理专业化程度还相对较低。

●高校基金会地区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马太效应凸显。

●高校基金受投资专业缺乏等因素影响,在投资增值等方面存在较为单一化、保守化的倾向,同时缺乏有效的资金保值增值方式,资金收益仍相对较低。

日前,浙江大学接受校友企业捐赠,获11亿元捐款,再次刷新国内校友捐款最高金额纪录,引发各方关注。

其实,针对捐款数额是否为“史上最大校友捐款”的讨论,仍是基于事件本身的关注,而与之相关的,我国高校目前校友捐赠率的整体现状、校友捐赠的管理和使用、校友基金会的建设及其在高校发展中功能使命、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如何持续创新校友反哺母校机制等,为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更深层次、更需要研讨的话题。

我国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已走过23个年头

当前我国高校的社会捐赠,尤其是校友捐赠的整体状况如何,从此前相关机构做的调查中可见一斑。

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此前发布的《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从1980年至2015年底,全国高校累计接收国内外社会捐赠(含软件捐赠)总额为750多亿,其中,100亿以上的有1所,50亿以上的有2所,20亿以上的有12所,10亿以上的有17所,累计在1000万以上的大学有172所。从上榜高校所在地区来看,累计社会捐赠总额10亿以上的地区有14个,北京高校接收社会捐赠金额最多,高达200多亿,遥遥领先其他地区;其次是上海有100多亿,广东有80多亿,湖北有50多亿,江苏有40多亿,浙江、湖南、安徽、福建、吉林、陕西、山东、辽宁、天津等地区高校捐赠均在10亿元以上。另外,截至2015年底,清华大学累计接收大额社会捐赠总额超过100亿元,北京大学超过60亿元,在全国大学接受社会捐赠的行列中处于领跑位置。

应该看到,尽管起步较晚,1994年第一家高校基金会——清华大学基金会建立,才正式拉开我国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帷幕,但在这20多年间,积极吸纳社会捐款,多渠道筹措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校友反哺学校建设,已逐渐成为一种校友理念与文化。

一方面,这与社会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认知有关。“从国际情况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需依靠政府拨款、学生缴费、社会捐赠、社会服务等多渠道,如美国2013到2014年,公立高校总收入是2872亿美元,财政拨款占38%、学杂费占20.6%、捐赠收入超11%、 社会服务收入占30.1%。公立大学财政拨款较多,捐赠收入也很高。”在日前于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教育基金发展的中国路径研讨会”上,财政部科教司司长赵路介绍。

另一方面,与政策的引导有关。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介绍,“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慈善法,以及教育部,财政部,民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法规政策的出台,都推动了高校基金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2009年财政部与教育部联合出台了《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捐赠配比专项资金,对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基金实行财政性奖励补助。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为中央高校安排配比资金近170亿元,该办法的出台激励了高校吸取社会资源多渠道筹集办学基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了中央级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快速发展,其数量和规模均迈上了新台阶。”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捐赠文化在不断发展,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在不断提高,社会捐赠的潜力也在不断发展。” 赵路介绍。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健全多元化筹资机制

但我们必须同时看到,当前,我国高校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健全多元化筹资机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在当前我国高校总收入的大盘子中,捐赠收入仅占0.5%,八成为学费收入和财政收入。中央高校还相对较好,地方高校依赖财政则更为严重”,有专家分析,在全国教育总支出里面,财政性占比近几年连年升高,这一方面说明了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对于教育的财政性投入不断增大,但另一方面也给高校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社会捐赠成为高校主要募资渠道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的非财政渠道资金筹措应该做怎样的探索和努力。

“当前我国高校基金会捐赠在渠道拓展、资金管理、人力资源配置和公共关系维护等环节都主要依托高校来进行,资源的依赖性偏重,资金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还相对较低。”教育部财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与此同时,高校基金会地区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马太效应凸显。据2016年数据显示,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净资产是同为985高校的中国海洋大学教育基金会的258倍。此外,多数教育基金会受承建基金少,对外风险难以掌控,投资专业缺乏等因素影响,在投资增值等方面存在较为单一化、保守化的倾向,缺乏有效的资金保值增值的方式,资金收益较低。”

另外,“高校基金会的支出主要用于基础建设,超过50%,而在其他公益支出,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生资助、奖励教师等方面则较为分散。同时,一些学校过于强调低管理成本,使得一些基金会处于低成本运营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基金会公益活动的开展和推广。”有学者分析指出。

让校友反哺母校成为一种机制,更成为一种文化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打量社会捐赠,我们会更加清楚其重要意义。

今年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中指出,“地方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通过多种方式,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大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力度。建设高校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多元支持的长效机制”。这就意味着,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在高校基金会快速发展但仍面临多种问题的情况下,高校教育基金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善用社会捐赠,尤其是校友捐款,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已经成为摆在我国高校面前的新课题。

那么,究竟该如何让校友反哺母校成为一种机制,成为一种文化?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的话引人思考,“要持续创新校友反哺母校机制,推进‘共建共享共生’的发展共同体建设。”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校友基金的平台与机制。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洪成文教授分析,“在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要有国际视野。我们需要看到,以耶鲁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300多亿的教育基金以及保持在15%左右的投资收益,如果这样的基金能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那远不是政府补贴能够跟得上的。而这对于一流人才、师资,对于学校发展、实验室和大项目的建设都是极其重要的。”“固然,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有自身的特色与属性,与国外的高校不能简单类比,但是,以国际一流的目标来打量,国外高水平大学捐款、基金以及相关收益的规模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有专家分析。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要提升高校办学水平与内涵。“当前,社会捐赠的潜力在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慈善事业的支持等政策环境的激励也在不断增强,这都为慈善捐赠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但是,真正激发校友反哺母校,还需要高校在自身发展上下大力气,要让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长和收获,并且能够用学校的精神气象与大学文化,增强学生和校友的凝聚力,让学生与校友以爱学校、反哺母校为荣。”有学者指出。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