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3/16 12:04:50
选择字号:
我国首部深海立体电影《蛟龙入海》正式上映

 

“蛟龙号”是中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跟随它看到的深海是什么样子?由上海科技馆原创制作的4D影片《蛟龙入海》,3月16日在科技馆科学影城上映,影片将带领观众搭乘“蛟龙号”,潜入大洋洋底,探寻奇幻的海底生物和神奇的“黑烟囱”,揭开深海的神秘面纱。该片是我国首部深海高清立体电影,时长18分钟。

据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姚强介绍,《蛟龙入海》是上海科技馆制作的第8部4D电影,得到了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的资助。电影以“蛟龙号”数次深海探险为纵向线索进行讲述,在每次探险过程中重点突出不同的发现,通过探险与发现的交叉结合,并通过立体画面和特殊的剧场效果,能让广大观众观赏大海深处,了解我国深潜技术的发展,培养对海洋科学的兴趣。

本片所呈现的影像是我国首次拍摄到高清深海影像,不仅为广大观众揭开了深海的神秘面纱,更能为科研团队进行深海研究提供清晰的影像支撑。深海摄影机搭载在我国制造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下潜数千米,影片真实地纪录了第35航次科考的故事。

影片跟随“蛟龙号”第一次在西南印度洋下潜,让观众能一睹西南印度洋洋底的真实面貌。片中不仅呈现了海底低温区的视频影像,比如贻贝、螺、茗荷和一些多毛类生物,还在西南印度洋的“龙旂”(中国科学家们发现的首个海底热液区,科研价值极高)拍摄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多个高温热液喷口,俗称黑烟囱,记录了高温热液区的环境特征,黑烟夹带着甲烷等有毒化学物质喷涌而出,温度最高达到379摄氏度,足以将铅融化。这样的环境,却与生命刚诞生时的地球环境相似,而烟囱附近真的发现了极为古老的微生物,深入的研究能够帮助人类了解生命的起源。

据悉,《蛟龙入海》制作周期为2年,现场拍摄历时4个月,分别赴西南印度洋科考(“蛟龙号”第35航次第二、第三航段)、青岛国家深潜基地等地进行拍摄,拍摄深度在2800米到3000米之间,获得了大量珍贵素材。深海摄影拍不到远景,深海没有任何光线,完全靠“蛟龙号”额头上的一组照明灯,但灯光无法穿透厚重的海水,曝光正常的范围大概在5-7米范围之内。但深海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海水的清澈,几乎可以达到干净空气的透明度。后期制作时,甚至有人怀疑影片是在摄影棚里拍的。

上海科技馆信息中心副主任吴国瑛表示,影片的科学顾问团队是我国深海领域的权威,在科学性上的指导为影片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保障,影片中的物种经过专家仔细确认,较完整地向观众介绍了相关深海物种和知识,如铠甲虾、盲虾、白瓷蟹、鼬?、海参、海百合等深海生物一一在影片中与观众见面。影片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对于一些无法现实拍摄的环节,通过动画制作的方式,比如洋中脊、蛟龙号的模型制作,让观众能进一步深入了解蛟龙号的结构和大洋洋底。影片通过情节跌宕的演绎,结合4D的特效,呈现出一部精彩、有趣的深海立体电影。

据介绍,自2009年开始,上海科技馆开始自主创作科普影视作品,先后创作了《重返二叠纪》、《剑齿王朝》、《雉鸡秘境》等7部四维科普特种电影和10多部“中国珍稀物种”科普纪录片。这些作品曾荣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日本野生生物电影节自然教育奖等60余个国内外奖项。四维电影已在全国40余家科普场馆和主题公园放映,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蛟龙号”背景资料】

深海是国际海洋科学技术的热点领域,无论是探索深海科学奥秘,还是开发海洋战略资源,都离不开海洋高技术的支撑。“蛟龙号”是中国的第一艘载人潜水器,可以说是中国深海探索的一个里程碑。

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12年7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