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珉琦
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交了推动“无现金社会”建设的议案和提案。而且,就在两会召开前夕,支付宝方面表示,要推动中国在5年内进入“无现金社会”。作为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的重要内容,“无现金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
“无现金社会”这个看似“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问题,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改变。它或许是历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科技改变生活”最深远的一次革命。
人类的支付方式曾经历过四次重大转变:从最早的无支付工具的以物换物,到以实体货币为介质的初级支付系统,再到以银行信用为主的支付系统,直至目前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支付方式的迅速发展。货币的诞生延续了自然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以及信息经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支付方式的改变,无疑是社会巨变的一个重要体现。
近年来,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爆炸式增长,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优势明显。2016年,毕马威发布的《全球消费与融合调查报告》数据显示,66%的全球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移动钱包业务,而中国的比率更高达84%。据艾瑞咨询估算,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已是美国的近50倍。
“无现金社会”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它不断升级着公共服务和消费的体验,降低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几乎一切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服务和消费活动都可以在移动设备实现。其次,这种支付方式催生了更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形态,例如共享经济的兴起。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副市长谢双成在两会期间表示,“无现金社会”的建设更有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能有效识别、防范和打击与现金交易、行贿受贿等有关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有效遏制腐败行为。
但人们在享受“无现金”支付带来的舒适与便捷之时,也不得不为随之而来的社会风险深感忧虑。电子化支付意味着,你所有消费行为都会被记录在案。
安全与便捷,就像硬币的两面,本质上存在矛盾。如何在提升移动支付便捷性的同时,保证交易安全,恐怕仍需要在密码、安全攻防等技术领域做出更多的研究贡献。
而相较于技术本身带来的交易风险,大数据时代网络支付的一大特点是实现数据挖掘价值,因为数据均可被追踪,如何保证个人隐私才是“无现金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在这个时代,政府权威的“无所不在”和“实时监控”已经让人深感不安。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除了有赖于相关法律、监管制度的完善,似乎还涉及公权力与私权力如何界定以及保障的新问题。
目前,国内“无现金社会”的议题还没有进入到大范围讨论和付诸实践的阶段,而且其技术发展和服务能力仍存在不小的缺陷。同时,这样的社会系统对于市场的有序与活力以及政府的职能定位和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成为无现金支付体系面临的潜在挑战。
在这些问题能够妥善解决之前,“无现金社会”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多长时间内覆盖更多的用户,仍是未知数。但不可否认,科技发展为我们的未来生活带来的这一变化,必然是无比震撼的。
《中国科学报》 (2017-03-16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