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 |
刘昕:我与环保提案结下了不解之缘 |
|
■本报记者 胡璇子
“从2009年至今,我提交了有关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的提案12项。”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是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他说,“我与环保提案结下了不解之缘,环保无疑是我关注的重中之重。”
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抗生素污染物…… 这些关系食药安全的重要问题,都曾是刘昕提案中的关键词。近几年,他又开始关注环境激素污染物——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
去年两会上,刘昕就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对环境激素污染物高度重视,并提出建议。刘昕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对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关注始于2012年,当时沸沸扬扬的“塑化剂风波”促使他开始就该污染物进行调研。通过抽样调查,他发现,在广东珠三角农田耕地土壤、水和农产品中,邻苯酸酯类塑化剂污染问题亦十分突出。
去年9月下旬,刘昕收到了工信部、环保部、卫计委、质检总局和食药总局对该提案的答复函件。函件中表示,对其提出的三项建议全部采纳,完全赞同环境激素污染物应引起高度关注的建议。
提案得到重视,刘昕“感到很高兴”。而这些重要问题和建设性建议的提出,源于他多次深入的走访与调研。
他曾带队调研珠江三角洲抗生素抗性基因水污染治理情况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也曾向中央统战部提交农田农药残留、土壤环境激素污染调查等多份调研报告;去年他组织开展了对水产品孔雀石绿污染调研、水产品非法添加甲醛作为防腐剂调研等课题,又到东北考察了解玉米产能过剩,提出将玉米转化成可降解环保型塑化剂的建议。
之所以多年为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鼓与呼,是因为在刘昕看来,环境污染不仅事关食药安全和人体健康,也成为了我国经济不能承受之重。
“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只用了大约三十年时间‘集聚’和‘爆发’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环境问题。”他表示,发达国家关注的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化学品控制、传统环境质量深化改善等问题,在我国基本还没有进入实质性的治理阶段,“现有的许多环境治理理念和机制体制都面临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巨大压力”。
事实上,我国目前在能源效率和环境管理领域仍主要依赖命令、控制手段,而并非采取预防和可持续方式,如何在新常态下扭转这种被动局面?
刘昕认为,要解决这一治理难题,首先应该做好大范围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系统的污染治理方案,用法律利剑开辟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治理绿色通道,大刀阔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化进程的转型升级,将节能降耗、低碳经济、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同时,他还呼吁强调环保机构垂直管理中的独立性和执行力,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监管体系和监督机制。
“由于环境治理工作的决策和执行要受到司法、行政等部门的约束和制衡,在执行过程中很难避免相关利益集团为实现共同利益而干涉司法的现象。”他建议,要保证环境治理的独立性,就应当强化环境保护部门在环境规制、法规制定、重大问题解决上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中国科学报》 (2017-03-10 第4版 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