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7日,李烈军教授“双喜临门”,个人荣获2016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带领团队完成的项目荣获2016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
2016年6月24日,李烈军教授(左三)荣获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奖并作为嘉宾受邀在“开放·共享”论坛上分享自己的教育和科研实践。
2016年8月21日,江苏大学副教授霍向东(左四)诗集《诗悟人生》出版发行座谈会暨“知行合一,致真立人”理念分享发布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
2016年9月23日晚,李烈军教授应邀到武汉科技大学为该校6000多名新生作精彩报告。
2016年12月3日,李烈军教授第一个博士生彭政务(右四)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编者按
去年3月10日,本报第8版整版刊发题为《知行合一接地气 致真立人勇登攀》的专题报道,详细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烈军“从一名大学生炉前工成长为新一代冶金和材料专家,从一名企业科技人员跨界成为知名的大学教授”的卓越人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10年,李烈军毅然辞去广州钢铁企业集团研发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主任职务,以一名企业科技人员的身份进入华南理工大学。6年来,他成功将企业实际需求和大学科研相结合,在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培养人才,履行高等教育工作者神圣职责。
李烈军是一位追梦者。他志存高远,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敢于挑战,在不同时间、不同岗位和职业,都找到了生命的坐标。时值3月,又是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时刻,本报记者再次走访了李烈军。
■本报记者 朱汉斌
2017年2月7日,在广州召开的广东省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硕贤荣获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这是该校获得的第3个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此外,华南理工大学还有17项成果荣获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6项,创历史新高,成为获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最多的单位。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不断加大科技改革力度,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激励产出创新性成果,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涌现出一大批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据统计,2012年以来,该校共获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85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部省级一等奖31项。
这其中,有李烈军教授的一份贡献。2016年2月,李烈军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荣获201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同年11月,李烈军带领团队完成的科研成果荣获2016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成果都是李烈军在华南理工大学短短6年内取得的。去年以来,李烈军的卓越人生引起媒体关注,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科学网、《中国科学报》、《科学中国人》杂志、《广东科技报》、《玉林日报》、广东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纷纷采访报道。
钢铁“战士”有情怀
回顾李烈军的成功历程,不管是拥有钢铁梦想的一代钢铁人,还是兼济天下的传递者,他从来都是一个具有自己思想的奋斗者。前瞻性的眼光,开阔的视野,执著坚持的态度,一分为二看问题的从容乐观,这就是李烈军的思想高度。
李烈军躬耕钢铁战线近30年,曾多年担任广州钢铁企业集团的技术高管,是业界公认的科技“大咖”、钢铁“战士”。然而,风光背后的李烈军,蕴藏着他不懈追求人生目标、勇于挑战自我的艰辛与努力。
广东广播电视台《华夏之子》栏目以题为《一代钢铁人的理想之歌》播出了李烈军事迹。解说词动情地写道:憨厚、勤奋的李烈军喜欢被人称为钢铁博士,因为在他心里,有着中国最初钢铁人的理想和责任,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信念绽放在那个相对简单的年代,生命虽然衰落,理想的芬芳却必将穿越时空的颠簸,历久弥坚。
翻阅李烈军简历,实在不简单!李烈军,广西玉林人,冶金和材料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30多项国家、省、市和企业科研项目,有19项成果获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这些成果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李烈军本科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1990年至2010年,他在广州钢铁企业集团(以下简称广钢)工作,先后任科员、科长、厂长助理、副厂长和集团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等职位,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的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工作;2010年调任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从事先进金属材料方面的教学、科研及产业化工作。
在广钢的20年,李烈军主持了一系列的技术开发工作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一位普通的科技人员成长为集科研和管理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由于李烈军在广钢期间所作的卓越贡献,他荣获了广钢优秀专家、广州钢铁工业五十年杰出人物、广州市优秀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各种荣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鉴于李烈军教育、科研和服务社会的突出贡献,他曾荣获2013年美丽南粤——广东年度贡献人物、2014华南理工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2016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第五届广州科技创新联盟南山奖等众多荣誉。
李烈军还兼任广东省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材料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分会冶炼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钢板钢带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广州(越秀区)博士联合会会长、韶关市华工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院长等10多项社会职务。
2016年3月,《中国科学报》第8版刊登了记者采写的《知行合一接地气 致真立人勇登攀——记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烈军的励志人生》文章;同年4月,《广东科技报》转载该报道(有删减);同年6月,《科学中国人》封面人物以《千锤百炼心系立人梦 知行合一身在致真途》为题,进一步报道了李烈军的卓越事迹。
创新“大咖”志高远
华南理工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院士28人,可谓大家云集,星光璀璨。在该校的2147人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李烈军并非一位资深教授,然而却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实际上,李烈军的教授生涯只有6年。2010年,他辞去广钢研发中心主任,以教授级高工的身份被聘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开始了人生第二次“创业”。
20多年前,李烈军用自强不息的信念,谱写知识炼造钢铁;20多年后,李烈军用华美的句点迎接新的起点,走上三尺讲台的他将继续用钢铁的意志锻造我们的下一代。
在广钢工作期间,李烈军率先在我国第一台40吨超高功率电炉上应用泡沫渣工艺,解决了电炉传热效率低、冶炼时间长的难题,并形成国内领先的短流程工艺;李烈军率先在电炉上成功开发大亚湾岭澳核电站工程用钢,使广钢成为大亚湾核电站唯一钢材供应商;在国外专家两次调试失败的形势下,李烈军负责起草了广钢珠钢150t超高功率手指预热竖式电炉热调试工艺操作要点,使珠钢全线热调试获得圆满成功,随后李烈军又全面参与了珠钢电炉CSP短流程工艺的优化,创造了世界同类型电炉CSP钢厂达产最快的纪录。
尽管有着从事冶金技术开发20多年的经历,但从企业来到大学,由专事开发和管理转为教学和科研,角色的转换,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再来,这对于李烈军来说确实是一项很大的挑战。为了尽快适应新身份,李烈军一有空就去调研,广东省内的钢铁和材料加工行业跑了个遍。
2011年,经过充分准备的李烈军,一口气申报并获批了多个课题……短短一年,李烈军就完成了获得硕导、博导资格所需的学术成果和论文数量。“我一年干了五年的活。”李烈军说。
2015年底,李烈军担任班主任的2012金属材料成型与控制班荣获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十佳班集体”。此外,李烈军带的首批3位2013级硕土生中有两位到华为工作,他带的第一位博士生写的第一篇论文被行业顶级刊物录用,一位博士后也在行业顶级刊物发表了3篇论文。
2016年,李烈军可谓喜事连连:2月16日,在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上,当李烈军以项目第一完成人的身份,从时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龙云手中接过“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证书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和李烈军握手,并殷殷嘱托、亲切交谈。
同年6月24日,《科学中国人》杂志主办的“开放共享论坛暨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活动中,共评出百余位“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其中李烈军荣膺“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奖,并作为嘉宾受邀在“开放·共享”论坛上分享自己的教育和科研实践。
同年11月27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十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李烈军“双喜临门”,个人荣获2016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带领团队完成的项目荣获2016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
2017年新年第一天,微信公众号“学术中国”推出2016年学者“红榜”。记者从榜单中看到,李烈军与2005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卫生部原部长陈竺院士、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等11位学者荣登“红榜”。
1月11日上午,2017广州市科协年会在东方宾馆举行。周福霖、钟世镇、刘人怀、刘颂豪、吴硕贤、耿安松等在穗院士,以及广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世彤,广州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陈爽等出席活动。会上,李烈军荣获第五届广州科技创新联盟南山奖。
据悉,广州市科技创新联盟南山奖由广州市科协和广州市南山自然科学学术交流基金会共同设立,旨在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表彰奖励在各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
知行“合一”见真招
2016年9月,人民网在题为《这个教授不寻常——记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烈军》一文中指出:“无论是成长历程、育人理念和行为方式,李烈军都和传统意义上的教授不太一样。”
该文以“转型不寻常:从行业高峰归零重新开始,五年实现华丽转身”、“招生不寻常:从劝说招学生,到学生慕名而来”、“教学不寻常:博导兼任本科班主任,多个岗位一肩挑”、“教育理念不寻常:传授知识竟是第三位”为小标题,介绍了李烈军“不寻常的事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看完报道,江苏大学副教授霍向东激动地写下了《赞李烈军教授》一诗:
年少鸿鹄高远志,改革风起好飞翔。
青春无悔献钢铁,老骥有情育栋梁。
半世知行结硕果,满园桃李已芬芳。
于无声处惊雷起,细味等闲不寻常。
霍向东和李烈军有着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他认为李烈军就是“知行合一、致真立人”教育理念的践行者,而“知行合一”就是接地气,李教授扎根生活,并把这种精神融入他的教育思想中。
霍向东,1972年出生,山东垦利人,自幼酷爱诗歌,北京科技大学博士,江苏大学副教授。他17岁与钢铁结下不解之缘,在“钢铁摇篮”中孕育,在“钢铁熔炉”里成长,到高校后又从事钢铁教学工作。
2016年8月21日,被誉为“钢铁诗人”的霍向东诗集《诗悟人生》出版发行座谈会暨“知行合一,致真立人”理念分享发布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李烈军是此次活动的推动者,也是主持人。
李烈军和霍向东在工作与学习中结下深厚的友谊,并在霍向东的帮助下形成“知行合一、致真立人”的理念和追求。李烈军在《诗悟人生》序言中,阐述了他与作者霍向东的钢铁缘、立人情、知行观、创新梦。
“我和向东相识于2000年,2004年后逐步发展成深厚的友谊,最终形成共同的理念和追求。”李烈军说,“我和向东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认为‘真’就是‘立人’的灵魂、创新的保证。”
2016年9月23日晚,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南苑运动场,6000多名新生集聚一堂,聆听一位校友的报告会。在题为《脚踏实地志高远,知行合一梦终圆——校友李烈军的筑梦人生》的报告会上,李烈军寄语学弟学妹要“知行合一、致真立人”。
李烈军从育人、科研、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引导同学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刻苦学习。他指出:“大学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要有思辨能力。”他强调,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更要行动起来。
“我在武科大的报告会是新生第一场也是唯一一场报告会,以往都是由学校党委书记讲。”李烈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校友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们分享成长经历,“我有很多话想要说”。
“我想把‘知行合一’的思想传递给学生们,想用‘致真立人’的情怀去影响更多的人,这是我人生领悟的精华,并且已成为我毕生的准则和追求!”正是怀抱这样的信念,李烈军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在实践中历练的果实与学生分享。
“我从这些90后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李烈军认为,和学生在一起、多交流,可以让老师一直年轻、永远充满激情。“看到学生的成长,对我来说就是幸福。这种幸福不是用金钱和财富可以比拟的。”
2016年10月30日,李烈军为华南理工大学入党积极分子作题为《理想与奋斗》报告分享会。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两个小时的报告会中,几乎没有同学玩手机。现场气氛热烈,报告屡次被掌声打断。
2016年11月20日,第十一届全国高校冶金院长暨冶金学科高层论坛会议在江西理工大学召开。李烈军应邀作题为《知行合一,致真立人》的主题报告,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嘉宾的广泛认同。
从去年9月开始,李烈军虽然不再担任本科班主任,但他开始当班主任的“导师”,到更多的学校当导师。“我要让‘知行合一,致真立人’的理念传播出去、流行起来,培养出更多卓越的人才。”李烈军说。
致真“立人”沐阳春
钢铁的意志,育人的情怀。2016年6月,《科学中国人》杂志以封面专题人物《李烈军:千锤百炼心系立人梦 知行合一身在致真途》的形式刊出李烈军的精彩事迹——
“有这样一个人,他从钢铁熔炉的历练中走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在很多掌握高端技术的人才纷纷涌入到创业大军中为自己挣得盆盈钵满的时候,他却毅然放弃曾经所有,转身投入三尺讲台撒播雨露芬芳。只为用他在近30年实战熔炉中收获的果实哺育下一代,实现他‘知行合一,致真立人’的教育梦想。”
“百炼成钢”后,李烈军出乎所有人意料,毅然决然转投三尺讲台,从头执笔写春秋。身为工科教授,李烈军的科研任务十分繁重,可他依然主动请缨担任本科班和博士班的班主任,将全部身心投入到育人和科研中,深受学生的爱戴。“我想把自己20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知识和理念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李烈军说。
在学生眼里,李烈军是一位近乎完美的“中国好导师”。亦师亦友亦亲人,成为李老师在学生们心中的情感符号。“我觉得一个老师传递给学生的理念和思想远远比知识更重要。”李烈军说。
提起教育理念,李烈军认为,有三样东西最重要:第一是给学生正确的理念和目标方向,即授理念;第二是给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方法,即教方法;第三是给学生专业知识,即传知识。他高度重视对本科生的培养,提供给他们与硕士、博士生平等交流的机会,鼓励同学们开拓自己的视野、参与到实践中去。李烈军经常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到本科班里开主题班会、办讲座,开展素质拓展活动,还自费组织学生们前往珠三角1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学习参观。
彭政务是2011年的研究生,2012年转为李烈军的研究生,正式成为他的“开山弟子”,并为他的个人魅力折服,2013年转为他的博士生,并立志做老师那样的“钢铁人”。
2016年12月3日,彭政务通过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得到了高度评价。目前,彭政务又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我为什么选择继续做博士后?就是因为我在实践中接触到了许多‘高人’。”彭政务说。
“我从导师身上,学到了如何待人接物,也学会了如何脚踏实地朝着目标努力,而不是单纯地追逐功利。”几年前还是钢铁专业“门外汉”的彭政务,如今已决定继承导师那份钢铁情怀,做一名出色的“钢铁人”。
注重实践是李烈军的一大教育特色,他发挥整合资源能力强的优势,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对新材料的要求,以先进金属材料研究为方向,将单一的材料研究,拓展到集智能制造、自动控制、仿真等为一体的系统研究,打造多专业、跨学科、有特色的研究团队,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同时和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已于2016年毕业并到华为工作的李烈军首批研究生牛建伟和刘海军说:“正是李老师安排的企业实践经历使我们受到了华为的青睐,并且在实践中收获了自信”。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李烈军表示,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秉承时代使命,主动作为,踊跃创新,勇担创新发展主力军的重任,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中建功立业。
李烈军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并正在践行“知行合一,致真立人”的理念。 李烈军秉性淳厚,志趣高雅,与人为善,颇有亲和力、人格魅力及正能量,是当代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样本。他用“行动”赢得了众多的拥趸和各界的点赞,用“真诚”启迪和感召人们——人生因梦想而伟大、因信仰而坚定、因超越而不凡、因奉献而崇高!
本版图片均由李烈军供图
《中国科学报》 (2017-03-10 第5版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