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欢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3/5 8:52:44
选择字号:
评论:愿“工匠精神”塑造出更多匠人

 

■陈欢欢

“工匠精神”自去年全国两会期间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后,就引发了全社会的热烈响应。

工匠精神意味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敬业专注”,同时也代表着“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最近两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已占全球1/5,名列第一;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在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有239个,中国只有21个。

全国政协委员潘晓燕把矛头直指工匠精神的缺乏:一边是中低端产能过剩,一边是中高端供给不足;一边是国货库存积压,一边是国人在全球扫货;一边是无业可就,一边是高技能工人无处寻觅……

在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征途上,工匠精神将推动中国经济升级,圆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这绝不仅是一句口号,要用实际行动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

首先,教育是根本。在多年的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人们关注理论,忽视实践。要推动工匠精神的普及,首先必须让实践教育贯穿中小幼教学,让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更大的分量,还要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为制造业的工匠精神打下人才基础。

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每一个制造业强国往往都有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近十年在欧盟中,德国一直都是失业率最低的国家。德国约70%的青少年会进入专业化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学生仅有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其余的70%则在企业中学习实用技术。简单的双元制教育轨道奠定了“德国制造”和“工匠精神”的基石。

其次,应培养企业对产品的专注度。德国有很多“隐形冠军企业”,它们规模很小,可能只生产一种产品,却拥有全球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如百年老店克恩·里伯斯公司120多年来只围绕弹簧领域深度拓展,从不扩张,却是汽车安全带弹簧的全球最大供应商。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就必须要弘扬工匠精神,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和品牌效应。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万丰奥特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爱莲认为,工匠精神不仅是当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所需,也是实体经济企业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市场需求的需要。

最后,还要在科技界厚植工匠精神。纵观当今科技企业巨头,没有一家不具有执着深耕的工匠精神:苹果公司仅仅依靠几款产品就富可敌国,且其制造外包,利润全部来自于核心知识产权;已有200多年历史的杜邦公司是500强企业中最长寿的公司,时至今日依然活跃在创新前沿;日本东丽公司,四十年如一日坚持研发碳纤维,使其从普通的民用材料成为航天科技的关键材料。

我国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过程中,离不开源头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在战略竞争领域引进技术无异于“与虎谋皮”。过去我国在这方面已有多次失败的教训。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表示,必须从基础开始源头创新才是出路。而这就需要数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刘忠范认为, 要培育工匠精神必须改变目前过于急功近利的评价机制,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和机制。他说:只有给我更宽松的环境,我才敢去做梦。

《中国科学报》 (2017-03-05 第1版 要闻)
 
相关专题:2017年两会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