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7/3/2 9:30:01
选择字号:
我国将绘制小行星地形地貌图

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的科研人员在观测前检查近地天体望远镜运行状态。

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第二看台

中国深空探测科学目标论证专家委员会成员、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季江徽近日透露,我国专家计划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在对地球构成威胁的近地小行星中,选择三颗进行飞越、伴飞,并落在小行星表面进行原位采样分析。

据介绍,2016年底发表的《2016年的中国航天》白皮书里,提到了我国将实施的深空探测一期工程,“小行星探测”被列入其中。

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社执行总编庞之浩介绍,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时残留下来的初始物质,探索小行星可获得太阳系形成的科学信息;在小行星上有可能发现人类可利用的资源与能源;研究近地小行星,可寻找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技术和方法。

航天专家、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研究员杨宇光表示,月球、火星等天体,运行轨道是圆形的,与地球的位置关系比较简单,是以一种固定模式不断重复;小行星则不同,其轨道五花八门,如果选定一个目标却错过探测时机,下次机会或许要等几十年甚至数百年。因此其轨道设计有一定复杂性,对窗口时机要求很严格。同时,小行星引力较弱,在它表面着陆或采集样本比较容易,任务规模可以比行星探测小得多,这是小行星探测任务的特点。

我国在小行星探测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庞之浩说,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探测器以每秒10.73公里的相对速度,与图塔蒂斯小行星“擦肩而过”,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嫦娥二号与小行星以最近3.2公里的距离交会时,其星载监视相机对小行星进行光学成像。这不仅是我国首次实现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也是国际上首次对图塔蒂斯小行星的近距离探测,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欧洲航天局和日本之后第四个探测小行星的国家。

庞之浩说,我国科学家已制定了下一步小行星探测计划,主要科学目标包括精确测定近地小行星轨道参数、自转参数和形状大小等物理参数,为规避小行星撞击地球提供科学依据;测量目标小行星的形状、大小、表面形态、自转状态等基本性质,绘制小行星的地形地貌图,建立其形状结构模型;获取小行星的矿物含量、元素种类、次表层物质成分、空间风化层、内部结构等,为太阳系起源与演化提供线索;探测小行星次表层以下的有机物、水等信息,深化生命起源的认识;获取小行星临近空间环境参数,研究太阳风对小行星表面的空间风化作用。

延伸阅读

这些年,人类与小行星的“约会”

1996年2月17日,美国发射了尼尔号探测器,它于2000年2月14日首次成功进入小行星轨道,用于确定爱神星的尺寸、质量、密度和磁场及岩石成分,传回了16万张照片。

2003年5月9日,日本发射了隼鸟号探测器。2010年6月13日,隼鸟号携带采自糸川小行星的首批样本返回地球。2014年12月3日,日本发射了隼鸟2号小行星取样返回探测器。其探测目标是可能含有有机物质和水的小行星1999JU3。隼鸟2号将采集100毫克以上物质,计划于2020年返回地球。

2007年9月27日,美国发射了首个用离子推进技术完成实用型科学探测任务的黎明号探测器。2011年7月15日,黎明号进入灶神星小行星轨道,首次对火星、木星之间小行星带进行探测。2015年3月6日,黎明号又抵达曾为太阳系最大的小行星,后被升格为矮行星的谷神星,成为世界第一个先后环绕两个地外天体飞行的深空探测器。

2016年9月9日,美国首个小行星采样返回探测器欧西里斯号升空,计划于2018年抵达贝努小行星进行探测和采样,在2023年携带至少60克样品返回地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