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3/5 9:04:28
选择字号:
让尊重科技人才成为一股清流

 

■本报记者 胡珉琦

3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强调:“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无疑是给如何营造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指明了重要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欧阳钟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人才的建设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的明天。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就是要让每一个有潜力的科研人员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肆意”成长。

人才评价不能一刀切

就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前,欧阳钟灿在福州出席了一个对他而言有些特别的活动——全球首届国际显示技术会议(ICDT)。

欧阳钟灿从学生时代起从事的就是液晶、生物膜理论等研究,整个职业生涯都没有离开过显示技术。2月18日,他见证了国际信息显示学会首次在美国总部之外的地区建立运营中心,并组织国际显示技术会议。这也意味着,我国平板显示行业终于跨入了世界一流梯队。

说起国产平板显示,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现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邱勇是国内新一代显示技术OLED(有机发光显示二极管)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实现产业化的拓荒者。2008年,他率领的团队在昆山自主设计、建成了大陆首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早在2011年,他们的PMOLED(无源驱动OLED)产品市场占有率已位居全球第二,全国第一。这背后,是他们两次突然遭遇投资人中途缩减投资,公司命悬一线。

“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是邱勇这样的人才!”欧阳钟灿说,“他的成果拿到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周光召基金会‘应用科学奖’,尽管这样,他的团队三次申请国家级创新团队居然都没有通过!”

“这说明我们的人才评价制度导向有问题。”欧阳钟灿直言,科研人才尤其是应用领域的人才就不应该用论文、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标准。他说,这是周光召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在清华大学整合组建现代应用物理系时就意识到的问题。

就算是在基础研究领域,一项原创理论的发现,也未必会出现在那些“著名”的杂志上。欧阳钟灿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德国科学家W.海尔弗里希(W.Helfrich)就是一个例子。

1971年,海尔弗里希在《应用物理快报》上发表了一篇仅有两页纸的论文,第一次提出了“扭曲丝状相液晶(TN)显示器”的原理。

这篇论文奠定了今天液晶显示技术的原理,被后来人引用无数。海尔弗里希先后获得过首次欧洲物理学会凝聚态物理最高奖“惠普奖”以及被誉为“工程界的诺贝尔奖”的美国国家工程院“德雷铂奖”。“在很多中国科学家眼里,《应用物理快报》不过是本‘二流’杂志。”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回顾那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历史,学历文凭、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杂志水平,甚至会不会说英语,都不会阻碍他们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这说明,真正的科学创造从来都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所谓创新就是从按照旧的模式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中创造出新的思路。”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严诚忠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要尊重创新型人才,就要把他们从现有的一刀切的人才评价体系中解放出来。”

在他看来,要改变人才评价的现状,最关键的就是要放弃统一指导、规范指导的思路,采用分类指导、特殊人才特殊指导的方式。

学术共同体的彼此尊重

已故中国著名气象学家温景嵩先生曾在他的著作《探索剑桥:试答钱学森之问》里写过一篇文章——《谈剑桥的学术自由》。在那篇文章里,他谈到,尊重人才、培养人才不仅关乎用什么标准来选拔人才,也关乎学术自由、学术平等。

“在目前我所熟悉的国内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政府是鼓励学术自由的,导师们总体上也是鼓励自己的学生在相关学术领域内开展自由探索的。”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杨群认为,至少在这个领域,约束人才学术自由的问题并不显著。

但是,他坦言,在科研资金资助方向和资助形式上存在一些学术权威垄断或者资源过于集中的倾向。为简单起见,资金管理部门总是通过一批学术权威来确定科研资助方向和资助形式,无形中助长了这个问题。

显然,这是对学术平等的一种挑战,会对其他科研人才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事实上,学术界的权威思想本身也是制约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

温景嵩说过:在探索大自然未知世界奥秘面前人人平等。绝不可承认这里还有超人,他们可以先知先觉。在未知的大自然面前,我们认为,这里只能承认大家都处在平等的地位。在这里绝不能搞唯权,也不可搞唯上。

“反观有的学术‘大拿’,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藐视已经开展工作的同行,任意扩张领域,达到资源垄断的目的,导致国家有限的资源高度集中,这是需要资金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的。”杨群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与此同时,他认为我们在探讨保障科学家“学术自由”的问题时也存在过度解读的现象。

“所谓的自由,不代表科学家可以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代表可以忽视学术共同体的分工,忽视其他人已经取得的进展,忽视必要的学术规范。这么做的后果是低水平重复,免不了出现相互踩踏和恶性竞争现象。”

杨群指出,在有些学术领域,国内多个研究小组在同样的热点方向展开研究时,缺乏必要的相互沟通和分工合作的意识。“在利益面前,常常是通过联合国际力量而不是国内力量或者其他办法,哪怕是以微弱的竞争优势,也要争第一!”

他认为,如果研究领域相近,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考虑向同事发出联合的请求,组成较大的团队,或者寻求领域内的分工。后来者要承认前人的工作结果,哪怕那些结果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尊重人才,也需要学术共同体的彼此尊重。

《中国科学报》 (2017-03-05 第1版 要闻)
 
相关专题:2017年两会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