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阳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2/7 11:22:13
选择字号:
一颗“启明星”,点亮一群星
中科院北京分院“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纪实(上)

 

37岁的熊志建,是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副研究员,同时也是所长助理、所党政办公室主任。一手做科研,一手搞管理,在别人看来游刃有余的他,其实也有过一段迷茫的日子。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是一颗“启明星”照亮了他的职业之路。

一个照亮前路的计划

2001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的熊志建来到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工作。在职期间他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能源化工领域的战略研究和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年底,他又被任命为党政办公室副主任,着手管理工作。

从科研岗位转变为管理岗位,这种转换并不容易。熊志建回忆:“那个时候,我感觉很生涩、很茫然,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也不知道怎样才能不负领导厚望。”

尽管领导和同事们都给予了他很多建议和帮助,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培训,他总有种“摸黑”上路的感觉。这种困惑一直持续到2012年。这时,一个崭新的契机出现了。

2012年,中科院北京分院领导研究决定,启动实施北京分院“启明星”优秀人才评选工作。

“‘启明星’优秀人才评选工作是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以培养高素质的管理领军人才为目标,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良好政治素养、较强业务和管理能力,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北京分院院长何岩说,这既是为了推进我院“率先行动”计划、“创新2020”和 “一三五”规划的深入实施,“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优秀青年管理人才。”经严格评选,熊志建等43名时年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入围了第一届“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其中科研人员18名、管理人员16名、支撑人员9名。这些年龄相近、背景相似的年轻人们,有了一个亲切的昵称:“星星们”。

一场严格的比拼与评选

“启明星”优秀人才评选工作,得到了研究所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各单位高度重视,从培养本单位未来的管理领军人才的角度出发,严格按照规定的选拔条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在科研、管理和支撑一线的青年骨干中认真组织开展遴选工作,切实做到优中选优,把真正具有较好发展潜力、需要重点培养的优秀青年人才推荐出来。

“评选坚决杜绝搞个人圈定、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推荐人选必须经党委会讨论研究、所务会审核同意后,报北京分院。” 北京分院分党组常务副书记、副院长马扬指出。北京分院邀请有关人员组成评选委员会,按照评选条件和相关要求进行严格的评选;评选结果提交北京分院分党组会研究审议,经公示后,最终确定“启明星”优秀人才最终名单。

“启明星”人才计划就是要将一些素质过硬、能力较强的科研管理工作者遴选出来,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个平台,这是一场实力和能力的比拼与评选。各单位也积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围绕“启明星”优秀人才评选工作和入选者的工作表现做好宣传,进一步塑造和提升了“启明星”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一群冉冉升起的星星

在已经评选的的前两届“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中,一共77颗“星星”冉冉升起。在他们中,已有2人成长为所局级领导、5人被列入研究所后备干部。这不禁让人期待,未来的“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还会培育多少人才,带来多少惊喜?

1978年出生的陈雪峰,如今已任中科院心理所副所长。作为一位非常年轻的所局级干部,她相信自己取得的成绩,与“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陈雪峰回忆,当她得知自己入选首届“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时,内心非常激动。她意识到,这是中科院北京分院为培养青年科研和管理骨干人才而打造的一项创举,从而对此充满了期待。

“实践证明,‘启明星’计划的整体设计和培训方式非常科学。”陈雪峰说,在首届“启明星”优秀人才集中培训中,中科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北京分院院长何岩所做的报告,全面梳理了中科院的历史、职能和组织架构。北京分院分党组常务副书记、副院长马扬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在中科院开展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和心得。这些都让她印象深刻。除了政策宣讲、理论解读这样的“硬货”外,有关压力管理、心理调试等方面的培训,也让人倍感贴心。

“这些课程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既有理论,又有技巧。”陈雪峰总结。

一片星星织就的光网

每位“星星”都提到,他们在“启明星”计划中的最大收获,就是结识了一群好朋友。

第二届“启明星”成员徐颖,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科学家,也是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她说:“我是做科研工作的。在“启明星”这个团队里,我有了跟科技处、人事处等管理部门的伙伴充分交流的机会,这让我得以从全新的角度看待科研管理工作,也能够更好地与机关职能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做好科研工作。”

陈雪峰则告诉记者,当她在研究所的管理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常会想到向“启明星”团队的伙伴求教,而且往往都能有所启发。在“启明星”们的微信群里,每当探讨问题时,大家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个人有了问题,一群人帮助解决,最后所有人都能有所收获。”陈雪峰说,“我相信,‘启明星’计划对我的影响还将继续绵延下去。在我的生命历程和职业生涯里,都将是一份宝贵的经历。”

“这种感觉,就像是把一颗颗单个的星星连成线,再把线织成面,最后形成一张大网。这是一份非常强大的助力!”熊志建说。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