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明 来源:教育部 发布时间:2017/12/28 15:29:36
选择字号:
坚持中国特色学科评估 促进新时代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上海市教委主任 苏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需要我们只争朝夕、加快发展。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证明,科学的学科评估对于促进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把评估作为教育质量保障和学科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来评价、指导和激励高等教育加快改革发展。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从2002年开始,按照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聚类排位,至今已经连续开展了四轮。一定程度上讲,高校学科评估制度的建立,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具体进步。对于高校而言,学科评估是对本校学科水平的“体检”与“诊断”,有利于了解自身学科建设的“短板”与“软肋”,为精准补好短板、促进特色办学提供重要依据;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学科评估是调整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政策措施的重要参考,有利于提升教育资源配置绩效、优化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目前已经完成的第四轮学科评估,是对新时代高校学科建设的一次重要检阅。通过这次评估,各地各高校得以摸清家底、明确方位、找准方向、赢得未来。第四轮评估对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式进行了很多改革创新,比如: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摒弃单纯“数帽子”的师资队伍评价方法,克服唯论文数量和国外期刊的评价方式,设立“社会服务贡献”评价指标,聚焦引导高校优化学科布局、关注学科特色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师资评价方式、科研评价方式和成果认定办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及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总体上看,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更加科学,评估过程更加严谨,成果展现更加充分,社会参与更加广泛,以评促建更见成效。第四轮学科评估体系,契合了新时代学科内涵建设的新精神,闯出了新时代中国学科评价的新路子,显现了中国学科评价的新气派,对于各地各高校优化资源和政策配置、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长期以来,在教育部指导和支持下,上海加快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通过对上海高校参加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特别是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的情况分析,也显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学科高峰不够凸显,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校际差异比较大,支撑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不够有力等。因此,上海从2013年起,以强化省级教育治理机制为抓手,充分考虑人口变化趋势、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人才需求等因素,编制实施了面向2020年和2030年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高等学校学科发展规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三大规划”,以此作为全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政策优化的“行动纲领”,启动“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分层分类、重点支持102个学科点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步伐;依托部市共建机制给予驻沪部属高校有力支持,并陆续重点支持7所上海地方高校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

在促进高校学科发展实施路径上,重点采取“三管齐下”的策略:首先,聚焦“创一流”。对于8所驻沪部属高校,以部市合作为平台,安排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支持其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对于部分有条件市属高校,按照“一校一策”原则给予有力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激发活力、创建一流。其次,着眼“厚基础”。坚持“扶特扶强”,以持续实施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为抓手,扶持优势特色学科,重点支持冲击世界一流的“高峰”学科点发展,提升高校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坚持“扶需扶新”,对于国家战略、行业急需、具有发展潜力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科,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支持高校在国际学术前沿、重大发展战略、新兴交叉学科等领域新增布点;坚持“协同联动”,激励驻沪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联合共建学科、开展协同创新;支持校所、校企、校地和国际深度融合。第三,提供“强支撑”。印发《上海市深化高校改革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方案》,在人事薪酬、财务资产、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基本建设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放权松绑”。同时,引导学校完善内部治理,为学科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这次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让我们看到了2012年以来上海高校学科建设取得的新进步,也发现了一些新的不足。上海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办好高等教育,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针对上海出具的“诊断报告”为重要参考,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系统总结上海高校学科发展取得的经验、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明确后续发展的政策思路,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激励上海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提供一流服务。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