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宛庭 杨越 许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2/19 8:53:04
选择字号:
三位“学霸”的数学建模冠军路

 三位“学霸”正在讨论建模编程和论文写作。

■本报通讯员 吕宛庭 杨越 见习记者 许悦

“编程达人”“专业第一”“擅长讲座”“逻辑清晰”“认真仔细”“文笔好”……这就是近日在2017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斩获国家一等奖的、来自苏州大学数学建模代表队的三位队员在同学们眼中的样子。

那么,这群“学霸”究竟是如何“碰撞”在一起的?夺得一等奖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缘分使然”的组合

谈及最初的组队,数学建模队的队员们表示,“这是‘缘分使然’”。

团队成员、来自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5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基地)专业的唐伟在同学眼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他对数据科学很感兴趣,经常翻看一些与之相关的书籍。他主讲的数模讲座更是令参与的同学不由赞叹其厉害之处。而在队友眼中,唐伟更是一个细心的人,他总能周全地照顾到队内每个人的感受,实现团队内的良好沟通。

谈及参加比赛的缘由,唐伟笑道:“首先是老师鼓励我们报名,再加上学长、学姐们一直苦口婆心地给我们讲数学建模有三好:精确、实用、格调高。但其实,参赛最大的驱动力还是我们对数学建模浓厚的兴趣,也想证明一下自己。”

来自数学科学学院2015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团队队长邱海权与唐伟不仅是队友,更是老乡、好友。两人很早就认识了。因为知道对方所擅长的“技能”,又有着相同的追求,所以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平时总是冷静自持、不苟言笑的邱海权,不论第几眼看上去都是标准的“学霸”,队友们对他的评价也是“极度认真”。在队友向他请教问题时,他总会耐心细致地解答。“因为有他在,整个队伍显得十分‘靠谱’。”两位队友笑道。

作为队内唯一的一朵“红花”,来自数学科学学院2015级统计学专业的王祯琪主要负责论文撰写工作。“之前就了解到她数学基础很好,而且比较细心,擅长论文写作,所以就主动联系了她。”唐伟与邱海权说。

三个来自不同专业、性格各异的“学霸”就这样在“缘分使然”之下组合在一起,开启了夺冠之旅。

奔向冠军的“征程”

“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怎样做事情最合理。”被问及何为数学建模时,唐伟这样解释道,比如在股票中,有对应的期望收益和风险,可以通过数学建模找到一个投资目标,实现最大化收益同时最小化风险。

据了解,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每年举办一届,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参赛规模最大、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基础性学科竞赛。本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于今年9月14日至17日进行,来自全国34个省/市/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及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1418所院校/校区、36375组队伍(本科33062队、专科3313队)、近11万名大学生报名参加竞赛。

在如此强的竞争环境下,团队的冠军之路自然不会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不断的磨合中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据介绍,比赛分为建模、编程和论文写作三部分。邱海权主要负责建模,唐伟主要负责程序编写,王祯琪则主要负责论文写作。而队长的选择,其实是他们写了一个简单的随机数程序进行随机分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队员们利用暑假时间在学院里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培训,准备过程中认真阅读了老师布置的论文,并反复练习了过去几年的真题。因为本身的数学基础好、吸收新知识能力很强,再加上从前在课堂中接触过一些数学建模的知识,所以他们很快就理解并领悟了数学建模的具体方法。“如果一件事情决定去做了,就一定要把它做到最好。”队员们说。

由于三人都是比较有自己想法的人,意见时常无法统一,在磨合与交流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好在有“贴心暖男”唐伟在其中努力调和,化解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矛盾,这才集中三人的共同努力,获得了很不错的结果。

“在学术方面我们没有遇到特别大的障碍。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对时间的把控。刚开始我们没有很好地掌握整个比赛的时间进度,到了接近尾声时发现没能按计划完成任务。我们就赶紧调整状态,同时对所建模型进行优化,最终成功完成了整个比赛。”王祯琪说。

收获满满的经历

对于队员们来说,在这次比赛中所收获的远远不只是冠军的荣誉。

“数学建模比赛对每位参与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方面面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在限定的时间内和有限的资源下,从毫无想法到最优方案,完成一篇几十页的可以发表的论文,这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是一种提升、一种历练。”邱海权总结道。

经过比赛,队员们还发现“论文写得是否漂亮会直接影响评委老师对研究成果的第一判断”。关于如何写出漂亮的论文,成员们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要善于用图表等直观形式向大家展示,同时注重图表的美观性,有完整的数学分析过程、数学公式等,才能更有助于清晰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思路。

“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参赛的,通过比赛,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学习到了别人的可取之处,也对数学建模产生了更大的兴趣。”王祯琪说。

除了个人能力方面的提升和对数学建模兴趣的提升,队员们更想要感谢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

“最想要感谢的是学院和老师。”团队成员们毫不犹豫地回答。王祯琪回忆道:“学院特别重视赛前培训和指导工作,也为我们精心做了很多后勤保障工作。今年暑假特别热,但老师们都不顾酷暑,利用整个暑假,以及春季学期的多个周末,帮我们开展数学建模培训。”

团队成员一致认为,不论是专业学习还是参加比赛,只有对它产生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也才有可能取得想要的收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国科学报》 (2017-12-19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