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认为气候变暖导致人类疫病的发生或传播。近日,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张知彬和挪威学者领导的合作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疫病流行的影响具有尺度效应。相关成果发布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传统的理论认为,气候变暖直接促进宿主或媒介生物的发育、繁殖或生存,从而引发更多疾病,支持传统理论的证据主要来自对短期数据的分析。在长时间尺度上,温度不仅直接影响宿主或媒介生物,而且会通过影响降水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如影响农业生产、饥荒、人类健康从而影响疾病流行。
科研人员依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资料,重建了中国古代两千年的疫病发生等时间序列,发现在长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冷导致更多的疫病流行;短时间尺度下疫病流行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致,即有时呈正相关,有时呈负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长期趋势的冷气候导致更多干旱、蝗灾和饥荒事件发生,进而导致更多的疫病流行。但疫病流行趋势与干旱、洪涝、蝗灾、饥荒正相关关系却与所研究的时间尺度无密切关联。
这项研究强调了气候变化对生物灾害和自然灾害影响的尺度依赖效应的重要性。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是,研究人员发现气候变化的生态学效应可能是非单调的,即气候的作用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这一发现或对人类疾病预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