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利利
近日,一家自称“共享电脑”的公司将共享电脑柜投放于中关村核心地带,谓之电脑的“短时共享”,“共享电脑”这个并不被看好的项目走进人们视野。该公司称,自家“共享电脑”完美解决了电脑自动化取还、信息安全等问题,加上自主研发的智能锁定系统等功能,“提供每个人真正的共享电脑服务”。
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等资源。某种程度上,共享经济是闲置资源的再分配,是在不变更所有权的情况下,闲置资源使用权的价值变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享电脑”的物权主体为经营电脑租赁业务的租赁公司,被共享的电脑也并不是闲置资源,即使采用了“自动化取还、智能锁定系统”等流行共享概念的基本形式,“共享电脑”与共享经济的实质还相差甚远。
近年来共享经济迅速崛起。今年7月份,美国美林银行发布了全球共享经济报告,指出共享经济拥有2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其中,中国的市场份额占到1/4。如此庞大的体量使得该行业很快成为掘金者的富矿、创业者的蓝海以及投资者唯恐失之交臂的“风口”。各种“共享XX”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享XX”成为名副其实的“风口上的猪”,一时间风光无两。
但是,这些林林总总打着“共享”旗号的项目是真的共享经济吗?就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言,这些泛滥的“共享XX”是助益良多,还是更多地表现出“伪共享”的“碰瓷”“玩坏”之嫌?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维度来分析共享经济的实质。
共享经济是以供给端资源的高价值含量和高闲置率为前提的。以滴滴、Uber等共享出行为例,研究发现,共享出行约占整个共享经济的半壁江山。而之所以共享出行的运营模式能够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汽车作为供给端满足了共享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众所周知,汽车作为商品承载着很高的价值含量,尤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长期存在的“出行难”问题使其价值更加凸显,而汽车的高闲置率也是有目共睹的,有报道称,汽车的完整寿命周期里有92%以上的时间是闲置状态。因此,尽管在具体运行中,共享出行掺杂了“分时租赁”的内容,但总体而言有利于共享经济的发展。
从需求端来看,共享经济提供的产品应该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强需求。毫无疑问,用户在一定场景下使用共享产品是以满足某种服务需求为驱动的。在这一点上,共享单车切中了人们“最后1公里”出行不方便的痛点,提供了长途出行之外的补充出行服务,具备了发展共享经济的前提。但是,睡眠舱、雨伞、充电宝、洗衣机、冰箱、电视、手机、服装、马扎、电脑等主题的共享项目某种意义上并没有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强烈需求”,人们“共享”这些产品以及使用这些“共享产品”的频次和意愿都大打折扣。因此,“共享XX”们如若想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还需要进一步找准定位,在细分市场做到消费者群体的精准匹配,强化需求的“刚性”,否则很可能最终沦为共享经济热潮下的“虚火”。
良好的市场环境需要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共享经济作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积极探索,可以有“成长的烦恼”,但千万不要让“伪共享”“玩坏了”!
《中国科学报》 (2017-11-09 第5版 技术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