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黄辛 陈文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1/7 10:03:47
选择字号:
王众托院士: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王众托

■本报记者 陈彬 黄辛 通讯员 陈文雪

“谈起我这一生的生活和工作啊,心情总是不很平静。”说到自己的故事,王众托,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专家、2017年“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获奖人如是说。

1928年出生的王众托,幼时历经战火洗礼,在动荡中奔波求学,立下报国之志,如今已为中国工业建设工作60余年。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他的学生爱戴并尊敬他,潜移默化间传承着他的精神。而他也仍在努力,试作一片红霞,映照更多人。

建学科,辟新章

1978年,大连工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正式成立,同时招收硕士研究生。作为主要奠基人的王众托担任第一任所长。这是我国第一批系统工程科研机构与博士学位授予点。现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自动化再往前走有两个方向,向广度发展,就应该做系统工程。光盯着技术不行,光盯着手段也不行,必须考虑到整体,考虑到它的效果。”上世纪70年代,尚在自动控制领域耕耘的王众托于实践中发现,仅仅着眼于技术手段无法妥善解决具体问题,谋求总体性的综合考虑大有必要,而这恰恰需要系统工程的思想。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王众托一行着手制定培养内容与方向、统筹招生问题……在教育部响应了他们建立系统工程学科的建议后,转至系统工程的他们可谓“白手起家”。面对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曾经的艰辛难为外人道。然而数年后的努力成果,也同样令人欣慰。

事实上,自1951年清华大学毕业赴大连工学院工作后,王众托的学术生涯转折还有多处。在他看来,纵然60余年间不断变动——曾埋首于自动化著作的翻译,也醉心过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但有一脉轨迹却始终清晰:“我从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集中在中国工业化的几个前沿。”

他打比方,称搞学术就像跑接力,他总是跑第一棒,掌声却属于撞线的人。然而自己从未后悔,因为“历史给你的使命就是去开辟,还是应该把第一棒跑好”。

拓眼界,育英才

1935年出生的全国道德模范邵春亮现已82岁高龄。谈及他的老师王众托,这位同为师者的耄耋老人依旧恭敬地叫着“先生”。他说:“先生永远是我的先生,我在先生面前永远是学生。”

在王众托的众多学生中,像邵春亮一样,自己站上讲台后仍愿意凝聚在王众托身边者,不止一二。现任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信息与决策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延章也是其中之一。作为大连工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的第三届硕士研究生,王延章自毕业后便留在大连理工大学,纵然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也从未离开老师身边。对此,王延章半带玩笑地解释,是“贪”上了老师三五不时的点拨。“我非常喜欢导师身边的氛围。可以说,到现在他都在支持着我。”王延章坦言。

而对于王众托来说,为学生开拓视野,不过是在贯彻他所理解的教学“三境界”:一是将概念讲清楚,“不能含糊”;二是传授方法,授人以渔,教人知其所以然;三便是点拨方向,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摆脱窠臼,获得学术前瞻性。

除此之外,崇尚学以致用的王众托还非常重视实践:“我经常带学生下厂、下乡,在实践中扩展他们的知识。”以之为指导,他曾要求自己的研究生频繁投身课题。“王延章他们读了三年硕士研究生,三年我都让他们做课题。一年级做小课题,二年级做中课题,三年级就做学位论文,不断进行锻炼。”

善待人,勤沟通

“我跟着他(王众托)三十七八年了,没见他发过火。不管对年轻的后辈还是稍年长些的学生,都循循善诱。”王众托的另一位学生,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知识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党延忠如此评论乃师的平和性情。

与师兄的表述相近,作为王众托的“关门弟子”,现就职于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的夏昊翔也深表赞同:“他不对学生下指令,大多喜欢用建议式、启发式的口吻做沟通”。

在执起教鞭后,对研究生教育深有感触的夏昊翔眼中,王众托式的师生关系,实际更利于培养学生自发思考、主动探索的品质。他说:“我一直希望能以王老师为榜样,以启发的形式引导学生,做到谦逊、谨慎,待人和善,怀抱仁爱之心。”

《中国科学报》 (2017-11-07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