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天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1/6 9:54:04
选择字号:
为青年科辅人员搭建成长通道

 

储朝晖


 

杨国梁

科辅人员要想进入科研岗位工作,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制度设计上就要设置不同岗位序列之间的流动通道。

科辅岗位和科研岗位之间的流动应当是在一定规则之下的“有门槛”的流动。

■本报记者 韩天琪

近年来,为适应科研任务与数量快速增长的需要,青年科辅人员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辅助队伍的主力军,他们的数量结构、工作状况、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科辅人员队伍的整体发展状况。不过,根据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的调查数据,青年科辅人员队伍的整体状况却不容乐观。收入与地位相对较低、晋升机会有限、培训机制不健全等等成为科辅人员职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如何加强青年科辅人员队伍建设,提升青年科辅人员素质正在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科辅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

高学历科辅人员是人才浪费吗

中国科协调查数据显示,青年科辅人员的学历层次高、职业重要性认同度高,但对职业的坚守性差。接受调查的77.1%的青年科辅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而61.7%则表示如有机会,“愿意”或“很愿意”转为其他岗位。

“高学历研究生进入科辅人员工作岗位与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社会对学历的过度追逐有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国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数量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不是很匹配,“当前很多大学和科研院所都在申请建立新的博士点、硕士点,不断扩招研究生,而有些专业可能提供不了与招生数量相对应的科研岗位。”

杨国梁表示,科研工作毕竟是小众的行业,在科研岗位少而高学历人才多的现实情况下,一部分高学历人才就进入了科辅岗位。

此外,人才的需求和供给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高学历人才进入科辅岗位的情况可能在大城市更多一些,不发达地区对科研岗位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杨国梁说。

在此现实下,很多有科研潜力的研究生进入科辅岗位工作,这是否是一种人才浪费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学历只是表征,高学历人才是否一定都能胜任科研工作是值得探讨的。“如果从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兴趣和能力等等方面出发,一个高学历人才更适合做科辅岗位,那这个岗位就是符合了其发展需要的,我认为不是对人才的浪费。如果高学历人才没有从事科辅工作的兴趣和优势,那么他(她)在科辅岗位上不一定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作用,这就是对人才的浪费。”

储朝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历,而在于岗位和能力、兴趣之间是否匹配。

调查显示,青年科辅人员兼职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较高,尤其是高学历青年科辅人员不愿意仅仅从事科辅工作。76.4%的青年科辅人员具有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的愿望。对此,杨国梁提出,“学历只是人能力的一个方面,有了研究生学历也并不意味着可以从事科研工作,很多科辅人员可能是有从事科研工作的‘意愿’,但能不能胜任科研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职业晋升路径狭窄

青年科辅人员更为关心职业晋升空间和发展机会。数据表明,78.0%的科辅人员反映职务晋升机会少,53.0%反映晋升机会“少且不合理”,48.9%反映专业发展受限制,42.1%反映晋升制度不合理。

杨国梁表示,科研人员走讲师(助理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教授(研究员)这样的职业发展路径。“而科辅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就很窄了,要么修炼‘内功’转行到教学和科研上去,在有相关政策通道的情况下应聘新的岗位,如果长期在科辅岗位上工作可能会离科研越来越远。”

“总体来讲,在科研岗位上的职称晋升机会更多,在科辅岗位上的机会相对较少。”储朝晖建议,还是要根据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岗位和职称晋升的机会。“如果大学和科研机构需要科辅岗位,那就应当为科辅人员的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搭建畅通的渠道。”

实现不同岗位序列之间的流动

科辅人员要想进入科研岗位工作,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制度设计上就要设置不同岗位序列之间的流动通道。不过,储朝晖表示,因为大多数科辅岗位和科研岗位之间在岗位设置、岗位需求和岗位任务上还是有区别的。“科辅岗位和科研岗位之间的流动应当是在一定规则之下的‘有门槛’的流动。”

“在科辅人员对自身潜力和能力有足够认识的前提下,如果他(她)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单位应当提供应聘进入科研岗位的机会。”杨国梁提示。

除此以外,杨国梁建议,可以鼓励科辅人员做一些成果转化等应用方面的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其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因其工作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作出了一定贡献,应当对其职业发展及职称晋升提供一定的机会和通道。科辅人员也可以在科辅工作的同时,根据个人兴趣和科研抱负,要么应聘到科研岗位上作前沿和基础研究,要么可以在做好科辅工作的同时做一些应用和成果转化方面的工作。”

据杨国梁了解,现在中国科学院很多研究所增加了工程师职称序列。“科辅人员和科研支撑工作的人员可以走工程师序列晋升职称,对文章发表等创造性很强成果的要求较少,更偏重于技术和实现实际需求。可以单独搭建符合这一岗位实际情况的职业晋升通道。”

杨国梁提示,在绩效的发放上对于科辅人员和科研人员应当一视同仁。“二者虽然分工不同,但都是作贡献,应当按照贡献拿到自己相应的收获。以个人对团队或项目的实际贡献分配收入,不管是科研岗位还是科辅岗位,他(她)的劳动和价值都要得到体现。”

《中国科学报》 (2017-11-06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