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湫莎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17/11/5 14:47:26
选择字号:
科普不是“开讲座”,而是科研的延伸
2017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奖 张永莲、王韬当选年度“科普杰出人物”

 

2017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昨天揭晓,共96个项目获奖。其中分量最重的年度“科普杰出人物奖”花落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永莲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王韬。

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是我国首个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民间团体出资、为表彰科普工作而设立的省市级奖项,迄今已发展了四年,奖项设置也在不断完善。自去年新增“科普管理优秀奖”外,今年又首次设立“优秀科普志愿者奖”,表彰长期奉献在科普一线的志愿者。

用科研方式做好科普

王韬发起创立“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不过两年,但看这两年他汇聚的科普能量——开展电视健康节目系统科学化探索、提出“家庭照顾者”科普概念、挂牌成立“科普示范楼宇”……这个“科普杰出人物奖”拿得可谓实至名归。

王韬的工作岗位是医院的急诊室,这是一个需要在工作中争分夺秒的岗位。但王韬觉得,科研是医生本职工作的一部分,科普也包含在其中。很多人认为花点时间开讲座就是科普,王韬并不认同。“应该用做科研的态度做科普。”他说,科普不仅要准确传达知识,还要有反馈评价机制。

“传递正确的医疗科学知识,让人们关注健康,也是实现‘医养结合’的重要抓手。”王韬说,“谁说科普是一件抽空才能做的事?”

七旬科普志愿者开公众号

今年新设的优秀科普志愿者奖项的参评标准相当“严苛”——平均每年从事志愿者活动不少于300小时,且其中累计参与科普志愿服务两年或以上。70岁的李笑和,与其他三名科普志愿者同获“优秀科普志愿者奖”。

李笑和是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上海科技馆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创建者之一。看到儿子在搞自媒体,她自己也开了一个公众号“老李说”。写文章、拍照片、插视频、配音乐……每天早上一睁眼,李笑和总是发完文章才开始梳洗。去年暑假,她为在上海科技馆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发了18个板块、近5万字的文章,让不少“幕后英雄”有了露脸机会。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