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9 10:14:26
选择字号:
蒋耀忠:执着“手性化学中国梦”

 蒋耀忠

■本报记者 彭丽

“他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小明心中,自己的导师不仅治学一流,教书育人也很有高招。他先后培养出了1名院士、6名“杰青”和4名长江学者,在手性化学领域赫赫有名、屈指可数。

这位导师就是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所原所长蒋耀忠研究员。从事立体选择有机合成新方法、不对称催化反应和手性技术研究。2016年8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赶赴成都为他庆贺八十岁的生日,并制作了一本名为《滔滔岁月》的纪念册。书中照片跨越三十余年,记录着蒋老治学育人的点点滴滴。

潜心手性结硕果

1957年,蒋耀忠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学原子能放射化学的他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主要工作是研究和测定核爆炸中某些参数,服务于我国国防事业。1969年,蒋耀忠从北京调至成都,留在了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到所工作不久,实验室主任希望蒋耀忠能去国外进修,做手性化学方面的研究,这在当时算得上有机化学的前沿领域。所谓手性化学,通俗地讲,就是研究分子对映异构体的化学,侧重于研究分子的对映选择性和不对称性。

1980年,蒋耀忠经申请获得了原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选择在哥廷根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氨基酸不对称合成研究。他克服了语言、生活等方面的困难,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在该领域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得到了德国老师的青睐和高度肯定。

1982年,蒋耀忠学成归国。临别时,洪堡基金会赠送了他两台价值1万多马克的实验仪器,希望他回国后能在不对称合成领域开辟一条新路。初出茅庐的蒋耀忠感觉担子沉甸甸的,开始不断尝试在不对称合成领域走出自己的路。他首选的研究题目是“D—樟脑为手性助剂的不对称合成”,并托学生在江西买下了30公斤的樟脑,用作手性诱导物,开始了手性诱导的不对称烷基化和羰基加成方面的研究。

八年间,蒋耀忠先后发表了几十篇相关论文,奠定了在该领域的研究基础,并在1990年“世界华人有机化学家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结识了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同行,共同组建了香港—台湾—成都“不对称合成联合开放实验室”,建立起手性化学的研究平台,开始尝试手性催化反应研究。

“手性诱导是一个分子对一个分子,而手性催化则是一个手性分子产生多个手性分子。”蒋耀忠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当时和香港理工大学合作选择了手性螺环配体进行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研究,最大的困难在于螺环配体的空间夹角太小,不能做成手性螺环磷配体。

蒋耀忠带领团队想尽办法去扩大螺环分子立体夹角,在反复实验中最终找到了手性螺环氧磷配体作催化剂,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手性催化反应的效果。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学会会刊》,还获得了中国和美国专利。其《新型手性配体的设计、制备及其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于2005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0年,退休后的蒋耀忠一直过着退而不休的生活,时刻关注着我国手性化学的发展,并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龚流柱教授等人合作,进行有机小分子和金属不对称催化体系及其协同效应研究,取得了新型手性双氢键有机小分子催化模型和相应的催化剂,成功地获得高对映选择性和高催化活性的好结果。

2008年,蒋耀忠获得Thomson Reuters中国卓越研究奖。2013年,他再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次年,由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手性中国2014”,还授予他“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成就奖”。

培养学生有方略

据不完全统计,蒋耀忠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00余篇论文,获得国家、省和院级奖项15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我国发明专利12项。科研上虽然结出了累累硕果,但因一些外部原因致使他与院士擦肩,这让很多知情人感到扼腕愤懑。“过去的事情不必挂心上,最重要的是过好每一天。”回忆起那段经历,蒋耀忠却无比淡然。

“老师心胸特别豁达,不会在意这些。”冯小明说,这是蒋老身上非常闪光的品质。在学生们的眼中,蒋耀忠不仅是专业学术研究的领路人,更是人生的导师,像长辈一样教会了他们做人做事。教书二十余载,蒋耀忠曾三次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和优秀教师,还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

蒋耀忠历来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秦勇教授是蒋老的第一位博士生。当年在博士课题研究中,有一个关键的反应需要实现,秦勇去求助导师。但蒋老并未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而是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让他自己想办法克服。“翻过这座山你便可以出师了。”事后秦勇才慢慢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蒋老师通常只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希望我们能有自己的判断和独立思考能力。”冯小明表示,这对他日后教学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也会让学生多做原创性的工作,培养他们如何去判断课题,掌握发展趋势,保持在领域里的引领性。”

冯小明很感念导师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他无私的帮助。为了能让他安心工作,蒋老利用讲学机会,亲自将冯小明夫人的档案调到成都,解决了小两口两地分居的问题。“甚至是买房,老师都会关心支持。”冯小明说,这使他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八十岁生日时蒋耀忠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滔滔岁月八十秋,恰似扬子向东流。手性化学中国梦,功在当代利千秋。求是创新传家宝,桃李天下处处有。不思八九想一二,笑对夕阳百年游。”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自己的期望和对后辈的期许。

“人才和思想是需要一代代传承积淀的,不能太急功近利了。”蒋耀忠强调,基础原创研究亦不能急功近利,一定要深入研究,进入前人没有到达的境界,才会取得创新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报》 (2017-01-09 第6版 院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