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9/8 14:41:23
选择字号:
“教练”“老板”“恋人”:师生到底什么关系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2个教师节。近年来,关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新闻层出不穷,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于那些正在或者曾经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人来说,导师无疑是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导师们也一直在思考着。

“打哪儿指哪儿”的培养方式

今年1月,悉尼科技大学教授金大勇研究团队取得了一项重要成果,解决了多功能纳米探针材料的可控、可重复而且高效率合成的技术难题,为新型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思路。在这项工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后,金大勇在科学网上发布了一篇博文,讲述了取得成果背后的故事,其中大部分笔墨给了论文的第一作者、自己的学生刘德明。博文发布后,引发了很多导师和学生的感慨。

金大勇与刘德明的师生缘分开始于2012年,那一年,刘德明从吉林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硕士毕业,获得了中国留学基金委员会奖学金资助,加入到了金大勇当时在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团队攻读博士学位。

起初,刘德明的课题传承了金大勇研究组的传统优势,最初的一年多,他也与其他大多数博士一样,只是进行比较平淡简单的模仿和扩展。直到2013年7月,在与刘德明多次讨论后,金大勇对他的项目方向得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挑战材料工程的极限,在材料合成上实现像计算机编程那样高度可控和可程序化生长,也就是“我设计叫材料怎么长,最终材料就能怎么长”。

这个想法确实大胆,因为当时还没有看到任何理论上实现的可能性报道和试验数据上的支持。然而,金大勇始终对学生强调:“意志的坚定程度就已经决定了结局的胜负,所以我们要大胆想象,不懈坚持!”这给了刘德明很大支持。

随后,金大勇给刘德明启动了一个12周计划,用于系统性地收集试验数据作为理论依据。在经历重重压力之后,刘德明的努力换来了持续不断的数据更新。2014年一年,刘德明做了超过800组合成实验,摸索出了纳米可控生长的关键技术核心。

每当金大勇把刘德明的经历将给同行听时,他们都要感慨现在这样的学生实在太少了。“由于评价机制的导向,很多科研只注重文章数量,不求重大突破。刘德明能在浮躁的环境下坚守自己的信念,认真完成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不被小利而诱导,实在难能可贵!”对于自己的高徒,金大勇从不吝惜赞美之词。

对刘德明的培养方式,体现了金大勇一贯的风格,他把这总结为“打哪儿指哪儿”。“也就是,对于有潜力的学生,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导师要做的可能是帮他判断大方向,但不必把任务规定得太具体和死板。给他足够的‘枪支弹药’,看他能打到哪儿,而不是导师指哪儿,让学生打哪儿。”金大勇解释说。

在金大勇看来,导师与学生之间理想的关系就是这种教练与运动员的状态。“我选拔到有潜力的学生,努力给他提供训练方案,在他失落迷茫时给他加油打气,最终的目的是使他的能力得到提升,而不是为了给我完成什么任务,我不是雇主。”

金大勇的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实行,也得益于澳大利亚较为宽松的学生培养环境。“在澳大利亚,学生能否毕业没有硬性的标准,主要是看他掌握了多少技能,思考方式能不能达到博士的要求等,掌握这种‘生杀大权’的,就是导师。这种方式可能不容易量化,但能够鼓励学生去做原创性的探索,不用担心因为论文的原因无法毕业。”金大勇说。

师道传承

金大勇做导师的风格其实与他自己做学生的经历密不可分。2003 年,金大勇来到澳大利亚师从时任麦考瑞大学教授、激光物理学家Jim Piper攻读博士学位。“我刚来的时候,Jim就告诉我,他的研究组在什么方向上有优势,他认为做哪个方向会有机会,最终让我自己考虑做选择。”因为看好生物医学仪器的前景,金大勇决定将新型流式细胞仪的开发和研制作为他的博士课题,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对于做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同样深受自己老师的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更透着浓浓的中国式的人情味儿。

王德华读研究生的时候,由于人才断层比较严重,他的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都与他年龄差距较大。“两位都是我的长辈。”王德华说,“那个年代对教授也更尊重,现在想到当年老师批评过的话、修改过的东西,还会像当年一样脸红,这些东西就像烙印一样。”

说起师道的传承,王德华说老师的治学态度和为人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我的两位老师对学问的追求都很纯粹,平时生活也很节俭,老师过80大寿时,还是我们学生凑钱给买了一台新电视。但在10年前,老师就拿出50万积蓄做助学基金,资助贫困研究生。现在说来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那时候老师带的学生也少,周末会经常让我们到家里改善生活。”王德华还记得,老师是宁波人,每年过节会专门给学生留着从宁波寄过来的汤圆,那黑芝麻馅儿的香味,至今让他回味。“虽然已毕业这么多年,但两位老师早已经成为我的家人。”王德华说。

如今,自己也做导师多年,王德华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当自己的学生踏踏实实地做科研,做出成绩、崭露头角时,王德华说,作为导师,那种幸福感无以言表。

王德华曾经看过一本名为《师从天才》的书,书中对“什么是导师”的讲述让他深有感触。“导师一词有多重含义,比如Teacher是老师、教师,Supervisor是指论文导师,Adviser是导师、学术顾问,Mentor则是人生导师,父亲式的老师。Mentor的作用包含了teacher、supervisor和adviser的作用,甚至包含更多的内涵。”王德华说,其实,将Mentor作为导师的含义,还有个动人的故事。“Mentor是一个人的名字,据说有一个人在奔赴战场的时候,将儿子托付给‘忠实而博学’的Mentor,希望Mentor指导自己儿子成长,成为有用的人。后来,在英语中,Mentor就用来指传授智慧和分享知识的人了。”

在王德华看来,不同类型的导师起的作用也不相同,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Mentor式的导师,但现实中很难做到。“但一个真正的导师,应该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愿意花费时间去指导,愿意去倾听,愿意提供帮助和指导。”

师生关系不应变味儿

现实中,对于导师与学生的关系,王德华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恋爱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缘分,也是一个互相试错的过程,导师与学生在相处的过程中,可能会逐渐暴露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一旦确定关系也会很怕失去对方,这段关系很微妙,也需要双方努力经营。这不是很像谈恋爱吗?”王德华说,“所以,就与恋爱一样,导师和学生双方都没有权利完全决定对方的命运,也没有权利伤害别人,这段关系需要用真心去维持,需要双方的坦诚。”

巧合的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邢志忠也把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比作恋爱关系,但解读却有所不同。“根据我的经验,有的学生报考你时,死活要跟定你,不能不收我,这跟谈恋爱有点像,有点‘非你不嫁’的意思。可是,这样的学生往往在跟你真正确定师生关系后,反而彼此会有落差。”邢志忠笑着说,“就像结婚前对彼此期待都太高,婚后反而有心理落差一样,反正电视里都是这么演的。”

一贯幽默如此的邢志忠,在面对学生时却变成了一丝不苟的严师。“有的学生来咨询我,说看科学网上你的博文挺幽默,一定能跟学生做朋友。我会告诉他这都是假象,网上的东西能信吗?”玩笑过后,邢志忠严肃起来:“对待学生,我说的每句话都是严肃认真的。”对于学生的管理,邢志忠非常严格。“我会宣布工作纪律,不遵守是要受到警告的,如果还有问题就会受到惩罚,再不行只能走人了。导师的出发点是善意的,我与学生也没有利益冲突,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学生还没有办法好好学习、踏踏实实做科研,想要混个学位就走人,我是不能容忍的。”

在邢志忠看来,导师就是一个平台,学生要利用这个平台实现自己的专业追求。“你做得好,我就会给你提供机会,推荐你到更好的地方做研究。所以,我常跟学生说,我们之间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你如果聪明,就应该充分利用我的平台,学点东西,让我能帮到你。”

在邢志忠看来,师生间的“相互利用”是在学术研究上,可是如果一旦涉及到金钱,似乎就变了味儿。“很多研究生的助学金是从导师课题中出的,这使得导师与学生一开始就以金钱的方式绑定在一起,这样特别不好。”邢志忠说,“比如,学生要为付钱的老师负责任,与其他老师讨论交流可以,但合作就比较忌讳。有的导师因为带博士生会有额外的津贴,可招可不招的学生也就招了,培养质量怎会不受影响?”

这恐怕也是如今很多学生将自己的导师称为“老板”的原因。对此,金大勇介绍说,虽然在澳大利亚,研究生也叫导师“老板”,但实际上研究生的大部分奖学金并不是从导师的课题经费中来的,而是从学校或其他渠道来。这样学生没有项目压力,这可能也是澳大利亚的研究生自由空间较大的重要原因。

相关专题:2016教师节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