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公益基金会 发布时间:2016/9/4 12:07:12
选择字号:
潘卓华:一定拿诺奖的光遗传学 被遗忘的创始人

 

光遗传学是一项注定取得诺贝尔奖的技术。而华人科学家潘卓华(中国科大774校友)可能是光遗传学的创始人却被遗忘了。
 
 
光遗传学(optogenetics,注:有人认为应翻译成光控基因技术)被认为是数十年来神经科学的最大突破,为治愈帕金森、盲人和慢性病提供了可能。《知识分子》也曾于2016年5月7日撰文《光遗传学:一项注定要得诺贝尔奖的技术》。然而,它的创始人又是谁呢?近日,美国健康医疗专业媒体《STAT》采访了这位可能是光遗传学第一人的科学家——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教授潘卓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74校友)。
 
很多神经生物学家没听说过潘卓华,中国人不知道潘卓华,可惜的是中国科大人也不知道潘卓华——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在2016年4月3日曾以《转基因人?绿藻基因转人体治失明!》为题,介绍过潘卓华及其技术应用,同样波澜不惊,未能引起校友的关注。
 
早在2004年2月,潘卓华成功将光敏通道蛋白(Channelrhodopsin)添加到视网膜神经元中,通过光照改变细胞活性。为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授予他30万美元的资助,并称赞:这是一项是史无前例的革命性技术。
 
潘卓华并不知道,他当时正与世界各地多家实验室赛跑。谁料本是最早完成实验的潘卓华,先后在《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期刊的文章投递屡屡遭拒,并未引起重视。杂志编辑回应称其文章应用狭窄,只解释了光敏通道蛋白在恢复视觉上的应用,而非普遍应用。也有人说,潘卓华的国别、学校排名等都是被忽视的原因。有人说:他如果来自名校,故事可能不同。
 
 
用于光与大脑研究的小鼠。
 
2005年,当相似的成果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Karl Deisseroth和麻省理工学院的 Ed Boyden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之后,轰动一时,并被《纽约时报》称为光遗传学史上的重大突破。相较于美国学者获得的高额资金与媒体聚焦,潘卓华则在十年间资助有限仅够维持研究。当《STAT》问对于当年经历的看法时,他称赞了美国学者,说只是如果自己的文章发表更早,他们就能获得更多的认可了。现在,潘卓华还在从事光遗传学的研究,说:“我的实验室很小,我们的主要兴趣在于让人们重获光明。”
 
大写的“悲剧”和不公平?
 
科学网博主、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张洛欣为潘卓华这位小人物鸣不平“没背景的小人物都有一个黎明前的一段黑暗”。海外华人学者集中的未名空间网友maxdna将潘卓华的成果总结为:
 
早在ChR2 2003年9月报道发表后。2004年2月潘卓华就发现ChR2 能激活RGC(retinal ganglion cell )。潘卓华申请了美国NIH(国立医学研究院)30万美元基金。2004年8月他用病毒实现了在大鼠眼睛里的在体表达,并且能被光激活。
 
伟大的科学发现之后是一系列悲剧的开始:
 
2004 年11月25日他向著名的《自然》(Nature)被拒。编辑建议他转投更细分专业领域的《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
 
接着转投Nature Neuroscience也被拒!
 
2005年初,他的成果再投Journal of Neuroscience,再次被拒。
 
2005年5月他在IVOS(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Vision and Opthamology)会议上介绍了自己的成果。 他的讲座只持续了15分钟。
 
2005年8月 Nature Neuroscience 发表了Edward Boyden 和 Karl Deisseroth 以及张峰的optogenetics文章。
 
2006年4月他的文章才终于被Neuron接受。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陆绮曾撰文指出:“但是最晚于2006年4月发表的潘卓华老师实验室的工作做得最全面,从体外细胞表达到小鼠在体神经细胞表达和电生理记录一应俱全。”
 
 
潘卓华教授(照片来自俄罗斯学术网站)。
 
并未纸上谈兵,潘式光遗传学已走向产业化
 
潘卓华教授并未止步于纸上谈兵。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2016年“50大创新公司”(被称“全球最聪明”的公司)有一家RetroSense Therapeutics公司。
 
RetroSense Therapeutics是一家成立于2009年的黑科技公司,它将基因治疗和光遗传学结合起来治疗失明,或许会给失明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2016年2 月底,在RetroSense Therapeutics科学家潘卓华教授的主导下,一名因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丧失视力的Texas女性,已经接受光遗传学治疗,成为光遗传学治疗的全球第一人。
 
RetroSense Therapeutics在本次治疗中使用的药物是RST-001,属于基因治疗药物。即使用对人体无害的病毒,将绿藻的感光蛋白转到眼睛特定的细胞中, 使该细胞具备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功能,顶替受损感光细胞的工作。由于目前没有治疗RP的药物,因此RetroSense Therapeutics的RST-001被FDA授予"孤儿药"称号。目前尚不了解公司估值,但其已融资1200万美元。据了解,RetroSense Therapeutics于2015年成功拿到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临床试验批准,可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患者身上,测试基于光遗传学的治疗方法。
 
都被遗忘:在中国与科大
 
2005年,当相似的成果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Karl Deisseroth和麻省理工学院的 Ed Boyden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之后,轰动一时,并被《纽约时报》称为光遗传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2005年至今,Deisseroth获得1800万美元的基金;Boyden拿到的超过1000万美元。他们都成为科学明星 多次获奖,暴露在聚光灯下,名利双收。潘卓华只在过去十年拿到了300万美元——STAT News说这只够 勉强维持运营。
 
对于这一切,潘卓华心静如水。当《STAT》问对于当年经历的看法时,他坚持称赞了美国学者“毫无疑问,他们做了杰出的工作”。他也平静的说:我也很幸运。虽然如果自己的文章发表更早,故事可能不同。现在,潘卓华还在从事光遗传学的研究,说:“我的实验室很小,我们的主要兴趣在于让人们重获光明。”
 
潘卓华在哪儿都不为人注意,更有趣的是,或许一大半中国科大774同班同学都不记得他。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联络了三位科大774同班同学。 另一位男生对这位四五年的同学抱歉的说“没有记忆”。另一位博闻强记的女生说“记不清了。我印象中潘是一个话很少、少年时就很老成的人,理论物理专业。你请万东查查,774家谱他最门儿清。”
 
她笑称“我没有评价了,整个大学期间我没与他说过一句话。我想774的女生他能说出名字的不会超过5个。”
 
原物理学院院长刘万东教授(774)是唯一记得潘卓华的人“潘卓华是金华人,父亲在金华一中工作,他妹妹都毕业于该校。”当新创基金会请刘万东教授给出他脑海里所有的潘卓华的记忆时。这位文彩极好的教授只能说出六个字“老实,不善交往。” 新创基金会的新闻稿在9月2日发给774全体校友之后,一位较真校友来信说老潘“变化不算大,我想应该有1/2 - 1/3的774er还记得他。”
 
得知老友潘卓华成果的意义,底特律校友、朱斌(776)称赞他“朴实低调、为人随和友善”,其实也时常参加底特律校友会。
 
 
 
2008年中国科大底特律校友会中,潘卓华教授出席(潘系就坐者左三。照片由底特律校友会理事朱斌776提供。第二张照片点击可浏览高清晰大图)。出席的杰出校友还包括孙静 (776,密歇根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教授),IEEE Fellow。
 
 
这很正常:中国科大774科学家璀璨若繁星,有两位中科院院士赵政国、谢心澄;五位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周冰、陈剑平、何小刚、赵政国、谢心澄。潘卓华低调的隐身在他小小的实验室,醉心于光遗传学研究。——他是纯粹的科学人。
 
光遗传学先驱潘卓华教授简介
 
 
潘卓华,1978年3月从浙江金华一中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学习(774),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硕士;1990年获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博士学位。随后担任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解刨学和细胞生物学系 教授,2011年出任该校Kresge眼科研究所眼科学Edward T. and Ellen K. Dryer讲席教授。潘教授也是RetroSense Therapeutics首席科学家。
 
2001年获得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杰出教授研究奖;2004年获得该校Career Development Chair奖。潘卓华教授的英文主页请见这里
 
谁是起底光遗传学之父的STAT News?
 
STAT News由Boston Globe Media创办,与波士顿环球报隶属于同一集团。
 
STAT News是一家立足快速、深度与艰深的科技媒体,侧重于科学与实验室成果,医院与生物科技报道。STAT News网站称:我们解剖关键发现,直面争议话题,戳穿炒作。其主页点击这里
 
新闻来源:英文新闻来自STAT,中文新闻由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独家发布。欢迎转载,必须标明出处。作者为徐瑞君(新创基金会实习生,毕业于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编辑李惠玉(9507)、刘志峰(9500)。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