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中)调研奈曼站。
■本报记者 马卓敏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境内,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
奈曼站以我国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域,地处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的倾斜区。
多个过渡带的相互作用和日益加强的人类活动不仅使这里成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而且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充分反映了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
充满活力,甘于坚守
“奈曼站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半干旱区沙漠化土地治理与沙地生态系统恢复。”奈曼站站长赵学勇告诉记者。
沙漠是寂寞的,但科学工作者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则是他们可以战胜寂寞的法宝。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个荒漠小站中,团队成员团结一致,克服各种困难,如今已经先后赢得了欧美、亚非相关科学家和组织的认可,并因此获得了联合国环境署和粮农组织联合颁发的“拯救干旱区土地成功业绩奖”,还成为了联合国土地沙漠化培训基地。
据赵学勇介绍,守候在这里的人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还能每天坚持自行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劳逸结合来调节枯燥的生活。“除了每周六年轻人利用奈曼站会议室的音响设备唱一次歌外,每天下午,奈曼站还允许大家打一次篮球,其余时间则基本用于工作和学习。”
由于工作需要,奈曼站主要的野外工作时间是4月到10月。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大家只能在这期间回一次家。但现在随着经费的增加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赵学勇告诉记者,工作人员可以在此期间返回家2到3次了。即使这样,一些学生和科研人员依然兢兢业业,坚持将更多时间用于艰辛的野外工作,回家团聚的次数往往非常有限。
“奈曼站距离兰州约2700公里。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绝大多数科研人员与家人分离的时间太长。”赵学勇认为,寂寞是这里的主要困难,即对父母、配偶、孩子的思念。这里由于地处偏远,网络服务跟不上,知识更新困难,赵学勇呼吁大家更加关心这个野外台站,并继续提供相应支援。
为国家生态建设提供决策
奈曼站是我国唯一长期从事土地沙漠化过程和沙地农田生态系统研究与监测的定位站,不仅面向我国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开展沙地农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和机制,以及农田生态系统扩展诱发的沙地生态环境变化的定位研究和监测。而且,还为科尔沁沙地农牧业持续发展和退化土地的综合治理、恢复和利用进行技术和模式的试验、集成与示范。
由于科尔沁沙地地处半干旱与半湿润过渡区内的风沙活动区,所以,这里的研究与监测也将对沙漠科学、恢复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和技术支持,为国家和区域生态建设和农牧业开发提供决策依据。就像赵学勇指出的,奈曼站的目标是对区域经济和可持续生态理论的发展作出他们应有的积极贡献。
默默付出 终获肯定
据了解,奈曼站长期服务于内蒙古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沙漠化治理、生态与环境长期监测、研究生教育和科学普及等工作。
如今,奈曼站团队成员的团结合作取得了诸多成绩:不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一项;还获得了省部级奖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此外,在沙漠化土地治理和沙地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奈曼站成功示范了近百项农牧林业生产技术和退化土地治理技术,奈曼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模式还被日本、韩国和瑞典等国采纳,用于这些国家在非洲的援助项目,并取得了成功。
赵学勇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奈曼的每一名成员坚守阵地、默默付出的结果。“我们是众多科学家中的一小部分,能够为国家和中科院赢得荣誉,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的责任。”
当前,奈曼站通过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网络,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奈曼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并加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将自己融入到了大的学术环境中,提升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扩展了视野。
“不仅如此,我们还赢得了当地政府、民众的一致赞扬和肯定。”由于奈曼站在奈曼地区首次引入沙地西瓜,之后又逐步引入其他果蔬品种,并结合抗旱与瓜果栽培管理技术,使得产品质量优异,获得当地人民的好评。赵学勇兴奋地对记者说道,“如果你感兴趣,到当地的菜市场转一下。如果你说我们的沙地西瓜质量有问题,商贩会坚决告诉你:没有问题,我们的栽培技术和品种选育是中科院支持的。”
“沙漠不可怕,只要人心坚定,目标一致,就没有打不胜的仗。”赵学勇说,未来他们要继续朝着既定的方向,不负众望,将使命和责任继续一代代传承下去。
《中国科学报》 (2016-08-22 第6版 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