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璇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7/27 9:57:54
选择字号:
“中国牌”肉蛋奶何时占领市场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近日,农业部颁发了《关于促进现代畜禽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畜禽种业发展愿景:到2025年,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70%,国家级保护品种有效保护率达到95%,基本建立与现代畜牧业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

■本报记者 胡璇子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种为先”,“种”的重要性,不仅仅反映在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上,也在畜禽上得以体现。

“我国是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畜禽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近日,农业部颁发了《关于促进现代畜禽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畜禽种业发展愿景:到2025年,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70%,国家级保护品种有效保护率达到95%,基本建立与现代畜牧业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

那么,目前我国重要畜禽品种的状况如何?畜禽品种繁育中存在什么问题?又该如何突破?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相关研究领域内的专家。

畜禽良种是基础和关键

“樱桃谷北京瘦肉型鸭相当于把我们的资源掠夺去,再500元一只让英国公司卖回来。”北京鸭“留洋”变为樱桃谷北京瘦肉型鸭后身价大涨,是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侯水生谈及水禽品种选育时最常说的案例。

侯水生此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鸭是世界著名的肉用型鸭品种,英国樱桃谷公司以该品种为基础进行遗传选育研究,推出了瘦肉型的北京鸭,再进入中国市场后,迅速占领了中国80%以上的大体型肉鸭市场。有业内人士估算,中国每年从英国进口樱桃谷鸭花费大约2亿元人民币。

樱桃谷北京瘦肉型鸭并非个例。部分优良品种核心种源依赖进口是畜禽种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比如,我国的肉鸡是“土洋”共存、各据半壁的局面。其中,黄羽肉鸡国产,而白羽肉鸡则“百分之百”需要进口。“最多的时候达到150多万套,最少的时候也在100万套以上。”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文杰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透露。

而在奶牛和肉牛种源上,大部分优质种牛精液和胚胎也主要依靠进口。“目前奶牛的自主种源不到一半,种公牛主要是从北美引进。”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张胜利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畜禽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畜禽优良品种核心种源对进口的依赖,无疑会威胁畜禽种业安全,阻碍畜牧业的稳定发展。“种源非常重要,一旦因为疫病或其他原因无法引进,影响非常大。”张胜利表示。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已有发生。在2015年,由于禽流感疫情暴发等原因,美英澳等国的禽类产品相继被禁止进口。而此前,中国政府部门也曾因为疫病原因明令禁止从荷兰、美国、加拿大等多国进口牛及其制品。

良种制约来源于产业弱势

我国畜禽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畜禽种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愈发凸显。

《意见》总结指出,除了部分优良品种核心种源依赖进口之外,畜禽种业发展还面临着几大挑战:一是联合育种机制缺乏,育种企业上下游联合与横向联合的育种机制不健全,育种素材难交流,资源共享难实现;二是种畜禽企业综合实力偏弱,数量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尚未形成市场普遍认可的优势品牌;三是种畜禽业市场监管基础薄弱,种畜禽生产经营执法队伍不健全,执法手段单一,质量评 价和执法监管滞后。

张胜利告诉记者,尽管世界各国的奶牛品种大多数是荷斯坦牛后代(比如中国是黄牛与荷斯坦杂交的中国黑白花奶牛),但是各国奶牛的生产性能差距很大。比如,美国奶牛平均年单产能达到9000多公斤,中国奶牛的年单产水平仅有5000多公斤。“这跟品种有关,也跟后期的饲喂、管理有关,”他说,由于本身生产性能存在差距,因而,对进口优质种源仍有很大需求。

“奶牛单胎、世代间隔长等繁殖特点决定了其繁殖的周期长、速度慢,必须全国‘一盘棋’来做,需要全国统一联合育种。”张胜利说。

而国内种畜禽企业综合实力偏弱、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在肉鸡产业中表现得就更为明显。文杰告诉记者,世界范围内,白羽肉鸡品种主要由两三家技术雄厚的跨国公司生产。一方面,全世界白羽肉鸡品种有趋同的倾向;另一方面,其本身品种很优越,公司的技术力量很强大。“目前国内领域内还没有一个公司能达到国际育种水平。”文杰表示,想要突破,并非易事。

“国外主要是企业和农场主在做良种选育工作,我们的企业太弱小了,没有这样的实力。”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三十年来,在市场拉动下,我国羊育种方向由毛用为主逐步转向肉用为主,但囿于经费分散、项目没有延续性等原因,国内并没有选育出能与引进品种相提并论的肉羊品种。

“育种这么多年没做好,可能是这个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孟庆翔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告诉记者,如果做一个横向比较,美国肉牛养殖的土地成本、饲料成本等方面都比国内低得多。这样一来,国内农民不挣钱,养殖企业也发愁,新的技术发展也会因此受到诸多的限制。

育种突破是系统工程

事实上,近年来,畜禽种业发展也取得了积极成效。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国培育了135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国产高产蛋鸡的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打破了对引进品种的依赖。同时,建设了国家级保种场154个,保护区22个和基因库6个。

此次颁布的《意见》中,提出了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完善育种评价机制、加快优良种畜推广、强化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种畜禽疫病净化等主要任务。

“前几年我们的种源主要依赖进口,近几年,我们正往自主培育的方向在发展。”张胜利说,目前奶牛全基因组选择已经在公牛的实际育种中应用了4年,目前已经选出了900多头公牛,“在基因组选择技术上,跟国外发展水平基本是同步的”。

张胜利表示,奶牛的育种基础要求较高。加强奶牛种业,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其次,要加强自主培育公牛的能力,发展建立奶牛的核心育种场,建立核心群,形成自主培育种牛的能力。在技术方面,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是未来育种发展的方向。

在孟庆翔看来,有必要对育种的思路进行调整。“我认为,育种首先还是要以企业为主,其次我们应该借鉴国际上最为先进的育种技术,育种的路子要以引进、提高、改良为主。”孟庆翔提出。

他还表示,在具体的技术层面,也应该有所调整。“以前我们一味强调胚胎移植、人工授精,这种技术思路也限制了我们育种的进程。但实际上,肉牛还是要通过本交,这样能减少很多成本。”

谈及畜禽种业如何突围,文杰则表示,“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需要政府积极引导,政策上予以重视、帮助和支持。其次,育种本身需要有实力的大公司,需要大家形成共识,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

《中国科学报》 (2016-07-27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