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水
熊丙奇
■本报记者 韩天琪
又到一年高考志愿填报时。对于广大即将填报志愿的考生和家长来说,除了打好高考这场硬仗之外,填报院校和专业是最头疼的事。社会上频频出现的“热门职业榜”“冷门职业榜”这时成为了很多考生和家长的选择依据。“热门职业榜”“冷门职业榜”到底是否能被看成“择业排行榜”?
“热门”也有可能变“冷门”
近日,某研究机构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公布了2016中国热门及冷门职业。总体来看,不论对2015届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中小学教育”“互联网开发及应用”“金融”等均是所谓的“热门职业”。
针对这一现象,中国政法大学研究员张星水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现在人们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都比较现实,或者说有点儿“急功近利”,追求马上能看到的收益。
“这种价值观引导年轻人在报考专业和就业择业时趋向于经济效益比较好的行业领域。这些专业听上去比较体面、相对而言比较好就业,同时待遇相对较高。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比较大、大中城市经济负担也比较重,不管是望子成龙的父母还是初出茅庐的学生在择业和就业时往往选择能体现经济附加值的行业。”张星水认为,这些专业成为热门有其社会必然性的一面。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热门职业,还是冷门职业,并非都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前几年的法学专业、心理学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当时都是热门专业,这几年都从热门变成冷门,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举例说。
一分为二地看“热门职业榜”
采访中专家一致认为,“热门职业榜”是否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才市场需求和大学生就业的真实状况是值得商榷的。
“在看待所谓的‘热门职业榜’数据时,我认为首先要问样本数据来自全国还是某个地域?是谁来统计的?”此外,熊丙奇提出,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最近很多省市都出台了关于鼓励某些专业发展、另外一些专业减招的政策,因为地区发展类型和程度之间的差异,我们不能简单笼统地说一个专业的热门程度。”
“况且,‘热门职业榜’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炒作嫌疑,在很多方面不具体、不全面。全面权威的统计应该分析出某个行业总共有多少需求,需求岗位究竟是哪些,毕业生的供给量有多少。要分析一个专业的真实需求,我们就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其供需关系。”熊丙奇说。
张星水则认为,“热门职业榜”数据不是绝对的、唯一的和排他的。“对于这种统计要一分为二地看,从时代发展趋势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毕竟各个行业都有其优势和短板,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做到了最优都是成功人士,都是有收益和回报的。”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热门职业榜”不等于是“高质量职业榜”,热门职业也有可能是建立在频繁跳槽、频繁招人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热门效应。
“总之,过分追求所谓热门职业,可能会带来泡沫化效应。社会追逐可能会由于从业人员过多或良莠不齐导致竞争加剧,从而导致行业产生不健康的发展走势,由于过多的盲目投入有可能会导致行业的含金量降低。”张星水说。
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所谓的“热门职业”一般被定义为社会需求大、工资收入高的职业,但并不见得适合每一个具体的人。
熊丙奇建议,选择专业要从三方面进行考量,一是学生本人的兴趣;二是本人对该专业愿意投入的程度;三是大学该专业的特色和办学定位。
“考生首先要从兴趣出发,有自己明确的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学校和专业,不能盲目从众。如果自己对某个专业并没有兴趣,而是盲目追逐所谓的热门,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迷失自己。如果真的要追逐热门,也不要追逐所谓的‘热门职业榜’,而是真正社会需求旺盛的专业,比如农林类、石油类、矿业类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高,但因其工作条件艰苦,并不受所谓‘热门职业榜’的追捧。”熊丙奇强调,考生要明确这样一个现实:真正社会需求旺盛的专业在大学求学期间的学习会很辛苦,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和核心竞争能力,以此获得在社会中发展的空间。“只要你在大学中认真学习,最冷门的专业也可能有好就业,如果不认真学习,最热门的专业也有可能不好就业。”熊丙奇说。
再者,某个专业的需求是否旺盛也不能一概而论的,而是要看每个学校自身的办学质量和特色。“比如说某个专业在全国很多高校中都开设,那并不意味着所有高校的该专业毕业生都是‘抢手’的。某个专业好不好,还跟学校本身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有关系。”熊丙奇说。
“对即将选择专业的考生和家长来说,要理性、客观看待‘热门职业榜’。而对全社会而言,不能被‘热门职业榜’所带来的各种效应引导,而要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相信自己内心的追求和梦想,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竞争力,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热门职业’。”张星水总结。
《中国科学报》 (2016-06-27 第7版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