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6/23 10:27:00
选择字号:
杨宁:育人先育环境

杨宁

■本报记者 温才妃

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杨宁的字典里,“育”字是“天大的事”。

作为我国知名的动物遗传育种专家,杨宁在平日里最关心的两件事都与“育”密不可分:一件是蛋鸡的育种,另一件则是教书育人。在他看来,育不仅是技术性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饲养蛋鸡如此,培养学生也是如此。

育人应当有教无类

从教25年,杨宁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5门课程,包括本科生的家禽生产学,研究生的动物育种专题、家禽育种、动物生产专题、动物科学研究进展等课程。在他的指导下,已有55位研究生顺利毕业,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

采访当天,他上午刚刚结束博士论文资格审查。面对记者,杨宁感慨道:“优秀的学生进校后,如果两三年后没有预期的效果,就可能与教学方法、导师管理、学生自身都有关系。”

从教以来,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对杨宁的影响最大。“师生是双向关系,不能理想主义地按一种模式培养。”而这种个性化的培养,在杨宁的身上更多地体现在研究生教育上。

除了专业学习,杨宁非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补缺补漏”,比如学生的表达能力、作报告的重心等。

在他看来,光是研究做得好,表达能力、接人待物能力不足也是不行的。曾有一名女研究生本科阶段在公众场合很少发言。第一次组会报告8分钟就讲完了,杨宁一再鼓励她,给她创造发言机会,临毕业时,这名女生已经可以滔滔不绝讲30分钟都没有问题。

平日,杨宁强调学生要多站在听报告人的角度,考虑作报告的重心,这样做体现在专业知识之外培养起的能力,就是学生在应聘场上的灵活自如。学生去外校应聘教师,在板书上郑重地书写“开放的XX学校欢迎您”,一方面创意颇受评委赞赏,另一方面也在间接提醒评委应对外校求职者一视同仁。

不能太理论化

“农大的特点是不能太理论化,必须面对生产实践。”杨宁说。

杨宁鼓励学生扎根基层。许多学生考上他的硕士生,都被要求去鸡场住一段时间。虽然现代鸡场的环境大有改观,但是让学生们与鸡朝夕相处,听起来还是苦了点儿。在鸡场,学生们需要了解到第一手资料,比如鸡所需要的光照、饲料,几点采食、下蛋等各方面。

“一方面强化他们的直接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将来做研究就会更有针对性。”杨宁认为,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将来很难融入到工作中去。

实践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这些年来,他的学生们非但没有排斥基层实习,反而对下基层产生了兴趣。

如今,杨宁的不少研究生在企业里工作,有些已经成为企业技术上的带头人。他的博士生吴桂琴2008年毕业后,在他的鼓励下深入育种第一线,在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公司担任育种技术总监工作,培育出京红1号、京粉1号2号等系列高产蛋鸡新品种,成为我国新一代蛋鸡育种技术骨干。

营造宽松的环境

培育植物需要土壤、肥料、水分、阳光。同样,在杨宁看来,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做实验,这实际上是一种工具化的培养模式。“好老师要在可以影响的范围内,创造环境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

杨宁要求学生首先要做一个靠谱的人,做人要真诚不虚伪。他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不要求学生每天向他汇报,不要求学生打卡,而且实验室的很多管理都交由学生自己打理。

他认为,只有让学生打心眼里感觉到导师在帮助自己、为自己好,而不是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劳力、一入师门就承受巨大的论文压力,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潜力和活力。他经常鼓励学生,“你有多大能耐,我就尽力给你搭多大舞台”。遇到花费较多的时候,杨宁让学生提出理由,并尽可能地支持他们。

当然,仅靠这些还不够。在杨宁看来,学生的第一篇论文是十分重要的。“第一篇论文训练得到位,学生再写第二篇、第三篇论文就会相对容易”。因此,对于学生的第一篇论文,他总是格外重视。从题目开始,他就参与其中,把创新点、重点理清,看论据能否支持,把流程讲明白……“不能让学生先写,导师之后再来指导,这样做他的思路可能是乱的,一定要通过互动,让学生知道你的想法,你也知道学生的想法,他的写作就不会那么痛苦。”

这样多经历几次,学生对论文的写作就有了把握。杨宁笑着说道:“不能让学生四处碰壁乱摸索,否则他们的自信心会大受影响。而作为导师,这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中国科学报》 (2016-06-23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