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瑜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6/6/14 8:31:36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报:天价志愿咨询折射公共信息缺位

■李瑜

高考之后,考生和家长再次面临志愿“大考”。自去年我国开始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投档后,人们对该填报哪所大学、哪个专业似乎更“拿不准”了。于是,高考志愿咨询市场应运而生,“大数据帮你填报上好大学”之类的广告比比皆是,部分“一对一”咨询价格更是一路被炒至数万元的“天价”。

网友们纷纷指责黑心商人发昧良心财,希望有关部门重拳治理。但这样的论调并不足取,首先,我们不应去指责市场的“贪婪”,萌生此种服务,实乃需求使然。其次,若寄希望于政府通过强制手段打压整治,其最终结果很可能是矫枉过正。

既然市场需要这样一个信息平台,那么它就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如今,尽管我们身处大数据的洪流之中,但政府和有关部门却并未让大数据在应用上实现“水到渠成”。许多管理手段和工作方式仍沿袭着过往的窠臼,并未将大数据真正转化为改变生活景观的生产力。

就拿填报志愿来说,多年来,考生与报考院校之间的信息天平长期处于严重失衡状态。而教育部门和学校能提供的信息又十分有限,远远无法满足考生深度分析、研判的需求。这也使得填报志愿成为了一项综合能力的博弈:拼的不仅是分数,还得有难得的好运气。正是这种信息的极度“饥渴”,给了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市场野蛮生长的利润空间。

从传播学角度讲,信息的准确与迅捷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潜在的不确定性。笔者以为,有关部门需要为考生搭建志愿填报的公共大数据信息平台。这些数据的内容可以由教育部门、高校、相关监管部门以及有多年经验的高中教师提供,最大限度实现信息供给的准确与多元。这种平台的建立,不仅有助于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回归理性区间,同时也是教育部门“亡羊补牢”的一份职责。

此外,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教育理念的革故鼎新也同样重要。直到今天,很多考生在填写志愿时,看中的往往是学校的名气大小,而牺牲了个人的兴趣爱好。在“本科选学校,硕士选专业,博士选导师”的怪诞逻辑指引下,尽管很多人如愿以偿步入名校,但却因此而失去了继续学习和前进的动力。这样的成长悲剧,同样需要家长和学子引以为戒,须知,个人的兴趣爱好是所有志愿中最为关键的愿景。

《中国科学报》 (2016-06-14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