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6/2 8:26:28
选择字号:
“未来地球计划”开启可持续发展之门

 

■本报记者 王超

未来地球计划(FE)是由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等近10个国际组织共同发起的大型科学计划,旨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关键知识,以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该计划的目标是联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向社会普及知识,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从国内来看,FE需满足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需求,解决中国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未来地球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委会主席、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人类宏图

1980年前后,ICSU先后主导成立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生物多样性研究计划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4个组织。2001年又成立了以上述四大计划为主的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

“2001年之前的4个研究计划是以科学家为主体进行的研究,其偏重科学问题本身而与社会衔接不够的研究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2001年开始的ESSP计划虽然加强了与社会的接触,但仍然存在着组织体系不健全、缺乏号召力、研究工作推动乏力的不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联系不紧密等问题,这就促使了ICSU等有关组织寻求新的研究计划,于是FE应运而生并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未来地球计划中委会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吴国雄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吴国雄看来,从未来地球计划这个全新的名字及其确定的三个研究方向动态地球、全球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与建议的增强“地球观测系统”“科学与政策的沟通与平台”等8个关键交叉领域的能力建设,即希望在FE框架下突出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并做到“协同设计、协同实施、协同推广”,实现研究力量可合、科学可释、政府可用、公众可知。

“过去的科研模式是‘少数人的认知,多数人的执行’,科研的过程主要是学术共同体的参与,科学研究成果的实施或推广仅依靠行政或经济方面的激励手段。FE则特别强调在科研过程的研究的前端设计、中端实施和如何协调不同决策者、媒体、公共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以利于科研成果的输出与转化。”秦大河说。

FE在中国

“我从2011年当选国际科学理事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后,就一直关注FE的发展,并且在多个场合呼吁应对其高度重视。”吴国雄说。

2013年9月,由中国科协主办的“未来地球计划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召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鉴于中国在可持续发展中所遇到问题的典型性和复杂性,中国应该引领FE在亚洲的实施,这也使吴国雄充满了参与FE的信心。

“会议期间,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接见了李远哲,认为FE的主题契合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中科院应积极参与进去。会后,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就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实施框架协同设计》对外合作重点项目,推动更多的中国科学家加入FE的各项活动,提升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吴国雄说。

2014年3月21日,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支持下,中国科协成立了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CNC-FE,简称“中委会”),由秦大河担任主席,吴国雄等6人为副主席,并依托中科院大气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了以周天军研究员为秘书长的中委会秘书处,委员则由来自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和新闻媒介等领域的40余名专家组成,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科学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FE在最初设计的时候,政策、科技机构、商业部门、社会相关部门等都要来参加,一起设计、开展研究;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相互学到很多经验;然后又可以返回来修改自己原先的计划,使项目推进的周期大大缩短了。”吴国雄说。

对于项目一开始就应该考虑到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问题,吴国雄也有自己的见解。

“比如在推广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政府不只要推,还要考虑这里面涉及的一系列科学问题。”吴国雄说,“这个设想非常先进。不过这里面涉及的科学问题非常多,能源、水、环境、污染、山体滑坡是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问题,农民从农田搬到山脚下的心理变化则是需要研究的社会科学问题。如果不从一开始就把这两者综合考虑,单纯靠行政命令强行推广时就会出问题。”

2015年10月,“中国及亚太地区城镇化协同设计”国际研讨会召开,并得到中科院学部咨询项目《开展中国‘未来地球’研究,提升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持,以“科学为社会发展决策服务”为目标,希望促进社会各界协同合理设计城镇化的进程。

“通过推动FE,对国内现有全球变化研究及项目进行整合,积极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打破学科壁垒,一方面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是利用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在FE这个国际舞台发出中国科学界的声音,展示中国的理念、思想和方法,为FE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作出中国的贡献。”秦大河说。

管理体制尚待创新

“未来地球计划在中国的成功组织实施,尚有待科技管理体制上的创新。发展蓝图已经绘就,脚踏实地的行动是实现蓝图的关键。” FE中委会秘书长周天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周天军认为,FE中委会推动该计划在中国的“落地”,通过组织专家研讨,提炼出中国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

“对于负责项目组织的科技管理部门来说,这需要科技管理体制上的创新,因为我国传统上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是由不同的部门来管理的,而未来地球计划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这就需要在项目的管理上突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条块分割。”周天军说。

在周天军看来,中科院学部咨询项目是个很好的开端,因为它第一次把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组织到一个项目中。

“希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也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资助FE研究项目在中国的组织实施”。周天军说。

《中国科学报》 (2016-06-02 第4版 科技盛会)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