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虎
①②人脸识别技术
③重庆研究院成功研制出7英寸石墨烯柔性触摸屏。
■本报记者 彭丽
“应用型研究,没有用就是浪费。”近日,在中科院成都分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研讨会上,中科院重庆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院)院长袁家虎受邀分享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他认为,科研水平的高低不只靠文章和专利说话,还需要市场检验。只有让科学家从孤立的科研中解放出来,将科研成果的价值链延伸到市场,服务社会、造福民众,才能体现科研的最终价值。
创新为魂,市场为本
重庆院2011年开始筹建,是中科院的直属科研机构,由中科院与国务院三峡办、重庆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设立研究院不仅仅是做科学研究,更是要与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解决区域的实际需求。”袁家虎表示。
几年来,重庆院边科研边转化,组织实施了系列科研项目,突破了石墨烯规模化制造设备、智能人脸识别系统、3D打印技术、超滤膜材料工业化生产等十余项关键技术。为加速这些科技成果的落地产业化,先后创建了科技部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打造了“统借统还”融资服务平台,并成立了产业化基金。
重庆院始终鼓励科技人员走向市场,着力打造研究和产业两支队伍,在科研战线和经济战线并肩作战,并为科研人员搭建了风险共担的创新创业平台。对于那些申请留职创业或离职创业的科研人员,只要符合成果转化范围的,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按年度调整薪级工资的权利,而且三年内可要求返回该院工作,按照不低于原职级、薪酬的原则重新聘用。
“只有人员结构改变了,产业结构才能更好地转型升级。”袁家虎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要有一部分高水平科技人员投身产业一线。目前,重庆院在职科研人员中,有80%从事工程应用研究。去年,还有17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试水技术成果产业转化。
“转化比科研难多了”
其实,刚开始绝大多数科研人员并没有将成果与市场结合的意识。以袁家虎为核心的领导班子,不断与科研人员沟通交流,反复宣讲科研的价值。“应用研究的特点就是要有用,不然过几年就落后,被淘汰了。”袁家虎坚信,科研的价值在应用,价值链不能只停留于实验室,必须延伸到市场。慢慢地,这一理念逐渐潜移默化扎根进了科研人员脑海里。
市场意识有了,真正让科研成果进入市场转化,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问题很多,困难也很多。”袁家虎虽有十多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积累,但他坦言,“转化比科研难多了”。科研熟门熟道,只需要科学家和项目经费两个要素就能成功,而成果产业化却需要市场、生产管理、社会资本、政策环境等诸多要素介入,这些创新要素太离散,同时缺少整合创新要素的平台与机制。技术链、资金链和价值链也缺乏交集。
袁家虎有个很强烈的感受,资金断链成为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拦路虎。前期的科学研究有国家科技计划支持,能推动原始创新、前沿研究和前端研发。后期的成果产业化则有社会资本投入,可以加快应用推广。而中期技术工程化阶段既无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社会资金也不愿投入,加之周期长、风险大、资金需求大,使得实验产品在变为社会商品时极易“流产”。
袁家虎以重庆院石墨烯成果转化为例,从实验室成果到石墨烯薄膜规模生产,科研人员花费了四年多的时间,才将成品率提高到90%。由于现阶段石墨烯应用还处于超前引领状态,科研人员还得自己去开拓市场。2015年,科研人员将石墨烯技术应用于手机触摸屏,产出了全球首批3万部石墨烯手机,其前景还有待市场检验。
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途径,袁家虎给出的建议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形成三链融合。具体来讲,就是让研发机构、资本方、企业深度融合,通过与企业和投资方共建股份制公司、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建立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新型研发机构等多种方式,聚集众多创新要素,将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拧成一股绳。
成果转化,一直在路上
通过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及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重庆院已构建起从“源头策划”到“市场运营”的成果转化生态圈。对于这个生态圈,袁家虎认为,有了政策、人才、技术、资本和市场才会产出好的转化。
在人才引进方面,重庆院敞开大门,创新用人。采用全员聘用、双跨聘用和留职离职创业三种方式,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推动研究院聚集海内外人才建设国家科技的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
同时,重庆院用“股权+现金”的方式进行奖励,技术成果所占股权的5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成果转化现金收益40%以上奖励给技术团队。除技术团队以外,全院员工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享受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
在资金投入方面,设立支撑创新能力的资金池,每年筹集1000万元注入,重点支持符合重庆研究院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础性、战略性创新型研究项目和经济效益明显的市场型开发项目。去年研究院对8个开发项目进行了总金额达500余万元的支持。
此外,重庆院还设立了产业处、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和资产管理公司,专职负责全院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产业化工作,同时借助于宝贵的智力优势号脉方向,汇聚资源谋发展,形成了人才、激励、资本、服务“四位一体”,研究院与社会、科技与金融、技术与服务、机制与市场“四融合”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据袁家虎介绍,重庆院主要采取知识产权入股、员工众筹、团队自筹、整合资源等方式办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截至去年底,已全资或参股成立了19家公司,总注册资本近13亿元,研究院占股值3亿多元。
“只靠自己的技术孵化,成果供给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还要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先进的技术和成果聚集重庆。”袁家虎告诉记者,今年重庆院将与社会资本结合运作孵化基金,同时布局技术成果搜寻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吸引适合重庆转化的成果。“十三五”期间会重点打造若干专业产业园,形成产业发展集群。“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还未成功,一直在路上。”袁家虎说。
《中国科学报》 (2016-05-23 第5版 创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