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嵩山遥感论坛现场
中国(嵩山)遥感定标场的大型固定式靶标场卫星遥感影像图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与武汉大学签署军民融合校际合作协议
遥感测绘产品展览
遥感测绘产品展览
科学网郑州讯 (记者史俊庭 通讯员娄长城)4月29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与武汉大学依托中国嵩山遥感定标场,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嵩山遥感论坛”。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张永生教授等16位我国军地知名遥感专家云集嵩山,围绕“高精度地球观测与全球测绘”主题作报告,带给来自全国的200余名遥感精英一场关于遥感科学与技术的饕餮盛宴。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军委联合参谋部战场环境保障局、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等军地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等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论坛期间,除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和交流研讨,还组织召开了中国测绘学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会议;参观了中国嵩山卫星遥感定标场;观摩了无人机遥感探测飞行演示和高新遥感测绘产品展览。
本次论坛的主办方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和武汉大学在遥感学科专业领域均具有雄厚实力,长期以来,两校精诚合作、融合发展,在摄影测量与遥感、大地测量、地图制图等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13年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牵头,武大信大主要参与完成的“国产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测绘和应用关键技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了贯彻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开创融合发展新局面,树立融合发展新典范,2015年11月26日,信大和武大联合签署了《军民融合校际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中国(嵩山)遥感论坛”合作协议》及系列专题合作协议。此次论坛是两校战略合作协议落地生效的浓重一笔,有效促进了遥感领域政、产、学、研、用行业联动,开阔了遥感工作者的学术视野,激荡了遥感科技进步的创新灵感,对于推动我国遥感事业快速发展,更好服务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论坛选址嵩山别有深意。公元1276年开始,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在天地之中、嵩山山麓,创建如今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观星台,“倚地观天”编制《授时历》,领先西方国家300年,登顶古代天文科技最高峰。公元2008年以来,为了“倚天观地”即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的需要,武汉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单位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最终同样选址在嵩山山麓联合建设我国首个大型遥感定标场——中国(嵩山)遥感定标场。先后建成覆盖面积达1万平方千米的几何定标场和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的固定式靶标场。建成以来,为我国系列遥感卫星和航空遥感器的在轨定标、常态化性能监测、产品精度检验、性能检测与评估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教学实习、科研实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业已成为我国军民深度融合、资源共建共享的标志性、示范性工程。
“遥感”二字顾名思义“遥远的感知”。“千里眼”、“透视术”、“追溯历史”、“预知未来”这些神奇功能都已被现代遥感技术一一实现。信息工程大学遥感专家龚志辉教授介绍说,现代遥感技术不仅能观测空中和地面,还能观测地下,从而为测绘、气象、探矿、考古等提供支持;不仅能在晴天观测,还能在阴雨天甚至黑夜观测,实现了全天候不间断遥感监测;不仅能获知实时信息,还能反演推算出过往与未来、局部与整体状况;不仅能观测到人眼可以识别的事物,还能分辨出人眼无法识别的特性,从而为揭露军事伪装、评估环境变化等提供帮助。
对于行外人士“遥感”似乎高深莫测,其实与社会上每个人息息相关。例如我们用相机拍照、到医院体检用到遥感技术,出行时,打开电子地图,显示的交通地形图或者卫星遥感影像正是遥感产品。据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遥感专家张永生教授介绍,上世纪50年代组建专业飞行队伍开展航空摄影,标志着我国遥感事业起步;1975年利用返回式卫星首次获得遥感影像,从此步入航天遥感时代;80、90年代在国家高度重视下,陆续发射了多颗有“天眼”之称的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遥感科技取得重大突破;进入21世纪,我国遥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资源”、“高分”、“天绘”系列遥感卫星陆续成功发射,一个较为完备的空天对地观测体系已初步建成。
现代遥感科技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全球各个大国均竭力争夺技术优势。我国高度重视遥感产业创新发展,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全国“两会”上,“加速北斗、遥感卫星商业化应用”被正式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成为我国未来五年计划实施的重大战略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