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泓冰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6/4/8 10:00:42
选择字号:
面向国家战略 面向科技前沿 面向未来趋势
上海交大:兴学强国梦不辍

 

从大学校园到工厂车间、大型装备现场有多远?

15分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潘健生的答案。80多岁的他与30多名同事一起,在10多年间,时常往返于车程15分钟的闵行校区与上海重型机器厂之间,开展核电大锻件关键技术攻关,逐渐改变了相关装备全部依赖进口的境况。

1小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的感受。从学校到交大临港智能制造研究院,车程约1小时,不同学科的教授们常常带着实验室成果,落地临港,为正在建设的海洋装备和高端制造业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2000多公里,是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建民的回答。身在校园,却能对远在南海的钻井平台进行实时监测;许多中国最先进的深海技术和装备,都是从他们小小的深水试验池游向大海……

如何打造良好的科研生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推动科研向着“顶天立地”的大方向前进?迎来120岁生日的上海交通大学,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传承:科研争当“国家队”,在关键领域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光要看论文,还有一个重要指标,是要在中国自己建造的飞机、火箭、舰船上,在中国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的各个关键领域里,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接受采访时,林忠钦院士几度这样说。

作为土生土长“老交大”,林忠钦的话发自肺腑。走访过上海交大众多院系、实验室后,更能明白,这是学校科研文化的真实写照,是一大批交大师生们实实在在的“科研人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孔海南是海归教授,家族遗传有心脏病。“十一五”期间,他和他的团队开始为洱海流域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技支撑。为了减少反复进出高原地区对心脏的影响,他每年有200天住在大理,几乎走遍了洱海流域的每一条溪流。经过治理,洱海水质明显改善,使用的技术为更多湖泊流域治理提供了示范样本。

不论是研究核电装备的潘健生,还是守护洱海的孔海南,他们或许并不总能发表“高被引”论文,他们的身影或许也不能常在校园出现,但师生们都知道,学校有这么一群默默担当的老师,说起时带着敬仰与自豪。

“大学教师做研究,可以依照个人兴趣自由探索,在上海交大,我们更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发展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鼓励在科研领域有突出成绩的教师能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起更加重要的责任。”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说。交大人这样的价值观,与交通大学肇始于民族危亡之际、因图强而生密不可分,“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大学校训简单明了,却已融入交大人血脉。

体系:多把“尺子”丈量科研,建立人尽其才的多维发展机制

许多高校都用重金激励教师多发表论文,但论文质量不高、数量和影响力不成比例的现象相当普遍。如何扭转“论文导向”,让教师们更愿意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科技前沿、在攻克重要行业领域关键技术和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问题方面,勇当“国家队”?

上海交大从2006年开始逐步淡化对发表论文的现金奖励政策,而将年度考核制度改革为根据3年滚动绩效的校院二级考核制度,学校对每个学院进行6年一周期的中长期评估,帮助学院找差距、做诊断、促发展。对教职员工的评价权,则主要交给了学院。

不再“一把尺子量所有人”,转向“多元评价”。姜斯宪说:“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尽其才的多维发展机制和多维人才生态。”进入学校内部管理系统,能看到上海交大多样性考核的“尺子们”:每个学院、每个处室、每位学校领导乃至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的科研团队,通常都有几大类指标和几十项更具体的子项目标,很容易依据不同比重和完成情况量化成分数。

指标呈现开放性,考核指标外,还有更庞大的“观测指标”——“这么多指标不可能都完成,但它们可以反映每个团队的运行方向和活力水平。”交大规划发展处处长杨颉直言。

机械、船舶、医学等原本就是交大的金牌学科,从学科建设到人才、科研激励制度,学校为它们设定的指标体系,都着重在对接国民经济主战场,要求它们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金牌贡献”。

于是,有了化学化工学院张永明教授历经8年掌握“全氟离子膜”制备的核心技术,打破美国和日本长达30年技术垄断的故事;有了来新民教授在超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开发和产业化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在四川锦屏山与世隔绝、埋深2400米的实验室内,一个交大研究团队正在静心捕捉“暗物质”……主持“暗物质”探测项目的季向东教授说,他们的动力来自于,要在世界科技最前沿领域研究中打上“中国烙印”。

未来:眼前“成绩单”亮眼,但更要面向未来做好战略布局

上海交通大学是各类科技奖的“获奖大户”:2009年有14个项目获得年度国家科技奖,与清华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一;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奖5项,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三。上海交通大学已经连续6年在自然科学基金总项目数、总经费数、青年基金数等多个指标位列全国第一。

在大学排行榜上,中国几所顶尖大学的排名正在引人注目地快速提升,上海交大是其中之一。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显示,交大已有1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2016年度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交大也有16个学科进入全球100强,其中9个学科位列50强,居国内第三位。

但在上海交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看来:“比亮眼的成绩单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自然》杂志曾发表张杰的署名文章,介绍上海交大的改革路径:通过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三步走”改革实践,为中国高校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一种不急功不近利的评价机制和校园文化,才能吸引住一群安心做着“顶天立地”科学研究的导师们,进而影响更多拒绝浮躁、求实学务实业又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与莘莘学子。

2015年,到国家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就业的交大毕业生比例超过60%,博士生的学术岗位就业率近五成,300多名学生选择到中西部及基层就业。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交大已连续八届获得金奖,是该赛事历史上首个“三连冠”高校。

4月,为纪念建校120周年,上海交大向各界征集了“面向未来120项科技预见”。从暗物质到能源互联网、先进生物制造技术、大脑数字化……很多点子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紧密关联。“科技预见正在成为大国创新战略博弈的重要抓手,我们会从中发现自己的研究布局和未来导向。”张杰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