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4/7 9:15:54
选择字号:
顾也力:“双一流”须探索新管理体制

 

■本报记者 陈彬

将来高校间真正竞争最激烈的其实是专业,专业办得好,才能吸引学生,特别是吸引本科学生的关注。

“‘双一流’的理念没问题,但怎么做却是一个大问题。”自从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提出“双一流”发展目标后,这一话题随即便成为了高等教育界最热的话题之一,这种热度也一直持续到了今天。然而,“热”话题下其实并不乏一些专家学者的“冷”思考,这其中就包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顾也力。而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就是他对于自己思考的最好总结。

没有改变的标准、模式

《中国科学报》:与之前我们实施多年的“985工程”和“211工程”相比,您认为“双一流”战略有哪些不同点?

顾也力: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双一流”的提法是没有问题的,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但让人感到很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在“双一流”目标下的某些做法,其实与之前很多做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举个例子,我们在建设“双一流”的具体方式上,并不是设立一个标准或目标,所有高校都一起朝这一目标努力,而又是由行政部门提出条件,由学校提出申请,通过评审的高校才能进到“篮子”里。这其实在本质上与“985工程”和“211工程”没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么多年来“985工程”“211工程”就是在建设一流学科,就是在建设一流大学。

试问,没有进到“篮子”里的学校,就不能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大学了吗?

“双一流”建设的最大症结,就在于我们的思维模式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依然是国家拿出大量资金,设立一个名目,所有学校来争,谁符合条件钱就拨给谁,而至于最终效果如何,反倒无人追究了。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我们已经吃过不少亏,但时至今日,我们似乎也并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

《中国科学报》:“双一流”战略提出后,很多人争论的一个问题是,所谓“一流”该如何界定。对此,您是怎样看的?

顾也力:首先需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双一流”的概念提出之前,中国的高校是不是就已经在瞄准了“世界一流”?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至少北大、清华等高校早已经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了。

此外,世界一流大学当然需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科,而一旦拥有了哪怕一个世界一流学科,这所大学其实就已经可以称得上一流大学了。因此,所谓“一流”的概念本身其实是有些模糊的。

我非常担心我们又在给“一流”设定了一些硬性的“指标”,如有多少院士、有多少篇文章能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等。这依然都是一些已经被诟病很久的“老一套”。然而,我们究竟为学生做了哪些事情?学校的国际化程度究竟如何?这些指标反而没人关注。但据我所知,国外一流大学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只有两条:一是学校为学生做了什么,因为学生的满意度才是学校存在的根本所在;二是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如何,即有多少世界有名的教授,有多少留学生。

总之,如果我们的标准还沿用老一套,我们的思维模式不进行相应地改变,那么“双一流”建设就很难获得预期效果。

重学科还是重专业

《中国科学报》:对于高校进行一流学科建设,您觉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顾也力:应该说,近年来我国对于所谓“学科”的概念是逐渐在淡化的,这其中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在2014年,国家取消了重点学科的审批。这是我们搞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背景。必须指出的是,如果从学校发展的规律来看,“专业”要比“学科”更加重要,也更具有导向性。

就在不久前,教育部将各高校中,全国排名第一专业进行了汇总,制作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榜单。在这个榜单中,作为国内顶尖高校的北大、清华,有十几个专业排名第一,而作为国内一般高校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也有两个专业进入榜单。这也说明了将来高校间真正竞争最激烈的其实是专业,专业办得好,才能吸引学生,特别是吸引本科学生的关注。而本科生对我们民族发展最为重要,因为他们才是具有最庞大基数的群体,也是助推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础。

如果片面地强调学科,很容易造成的状况就是各校拼命挖人,形成恶性循环。其结果导致优校更加优秀,一般高校徘徊不前,甚至发展受阻。

《中国科学报》:在您看来,“学科”和“专业”的区别在哪里?

顾也力:学科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小专业群,一个学科能包括很多专业,只有所有的专业都强,才能形成一个强势的学科。因此,学科建设的要求要更高,而专业建设的要求则更细、更精。

正因为有这样的区别,所以在我看来,我们需要将关注点再往下放一放。也就是说,一个学校首先应该先把专业办好。因为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学科”,他们只关注一个专业有多少好老师,只有到了更高的学习阶段,才会去关注学科间各专业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学科是在培养研究生,而专业是在培养本科生。

因此,有多少硕士点、博士点是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宏观的,主要体现在研究领域,一流的学科代表的也是一流的研究能力,而专业则更倾向于教学,这种对比的背后,体现的是我们的理念究竟是以学生为本,还是以科研为本。我认为应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并举,不可偏颇。

统一体制造成千校一面

《中国科学报》:所以在您看来,我们应该发展的是一流专业,而非一流学科?

顾也力:这样说并不准确,当前我们对于 “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提法并无可诟病之处,但是我们的做法本身是不是能够真正体现出对当前教育不公平、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改变和扭转?这却是一个问题。这一问题一旦处理不好,有些学校就很容易为达到某种“目标”而不择手段,甚至抛开学生的利益不顾,片面的发展所谓“学科”,乃至于为科研而科研,为论文而论文。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处理好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顾也力:依然是一个管理体制的问题。我们提出的理念没有错误,但我们能不能在行政上不设置干扰,国家的教育投入应更均衡、公平,各个学校在一个平等的、正常的条件下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后逐渐解决我们的发展特色问题,解决“一校一策”的问题。

要知道,造成当前国内高校“千校一面”现状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是在同一体制下办校。既然如此,我们的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能否突破统一的模式?给高校更多的发展空间呢?总之,“双一流”这一提法本身没有问题,但关键还在于我们怎样去理解。至少,我们再不能按照老办法行事了。

《中国科学报》 (2016-04-07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