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周永胜:医患同心是抵御疾病的最大力量 |
|
■武妙兰
金秋9月,就算工作再忙,周永胜也会抽出时间去参加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开学典礼。作为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党委书记以及修复科主任,他始终关注着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而每当看到一批批年轻面孔迈入医学殿堂,周永胜就会回忆起自己奋斗了20余年的医路历程。
生命之花靠健康维系
第一次接触生命和健康知识是在初中阶段,生命力量的伟大与神奇让周永胜心中燃起了对生命的热爱。从那时起,他就对致力于维护生命健康的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9年,带着对医学的热爱与向往,周永胜考入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在这里一待就是9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入学时的誓言始终牢记在周永胜心头,也敦促着他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力求创新。
与肿瘤科、心胸外科等时常将患者从生死一线挽救回来的科室不同,口腔科似乎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故事,但众多诊治细节让它能更好地折射出生命之美。
“笑容能够展现生命之美,而众多口腔疾病的困扰却让我国近80%的人群不能坦然地绽放笑容。”周永胜表示,随着口腔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口腔修复的治疗要求不断提高。
为此,周永胜不断钻研口腔修复难题,探索数字化等先进的治疗手段。他不仅专注于口腔疑难病的诊治,还曾到德国、美国一流的口腔医学中心学习,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引进,来更好地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
“希望所有患者都能绽放出最美的笑容,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周永胜说。
医患是抵御疾病的“战友”
抵御疾病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这个“战场”的中心,是医生和患者。
在周永胜看来,在抵御疾病这场战争里,医患是密切的“战友”,只有相互协作,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
多年来,周永胜始终坚持这一原则,除了不断琢磨前沿的治疗手段,更深入思考如何与患者沟通,充分尊重他们的诉求。
他的努力也换来了患者的充分信任。
曾有一名患者,辗转多个医院、多名医师,每次都携带一塑料袋“假牙”就诊,主诉所有假牙都戴用不适,要求重新修复。周永胜仔细聆听他的主诉和“抱怨”,认真分析他对每一副假牙不满意之处,最终使患者满意地戴走了新的假牙。
后来患者在感谢信中写道:“周永胜教授用善解人意的沟通方式给我制定了最适合的治疗计划,重新激发起我对生活的热爱,非常庆幸遇到这样的好大夫。”
“充分尊重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医患’信任,才能医患同心,以最大力量抵御疾病。”周永胜感慨。
青年医生要协同发展
在周永胜心中,有两类益友的分量举足轻重:一是他终生为之服务的患者,二是他倾囊相授的学生。
“在临床和科研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再将这些经验传授给学生,不仅是医学‘薪火’传承的呈现,也是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方法。”周永胜一直有这样的理念。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在忙碌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之外,周永胜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他认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除了会看病、会搞科研,还要懂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吸取自己的经验,学生能少走弯路、更快进步,让更多患者受益。
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高校优秀辅导员、北京市教育教学(高等教育)成果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这些沉甸甸的奖励,记载了周永胜作为师者的光辉历程,更见证了他在教学这条道路上付出的心血与汗水。
“医生承载着生命的力量,寄托着患者的希望,青年医生一定要秉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注重医、教、研协同发展,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周永胜的希望。
《中国科学报》 (2016-12-29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