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应当调整种植耗水少的作物,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主要负责同志唐华俊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华北地区日趋严峻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有很大的空间。
唐华俊告诉记者,农业科学家在华北平原地区做了很多研究。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华北地区的小麦增产怎么实现?能增产多少?“都需要充分考虑地下水和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唐华俊说,既要保障粮食安全,也要重视生态安全。
华北地区是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的地区。唐华俊介绍,气候变化造成华北地区温度升高,太阳辐射变化也很大,但降水没有太大的变化。有研究表明,升温使华北平原冬小麦生育期缩短了10天左右,而且营养生长期(播种到抽穗)缩短,生殖生长期(抽穗到成熟)延长,而整个生育进程在缩短。这就要求小麦播期提前或延后,要求新的品种来适应这种变化。
“通过品种改良和农业管理措施的调整,能让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唐华俊说。
同时,唐华俊认为,在当前粮食库存比较充足的情况下,通过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来调节我国粮食生产的背景下,在华北地区应该大力发展旱作农业。
过去,华北地区的小麦要在生长期浇四次水。利用旱作农业技术,现在华北地区已经开始实行非充分灌溉,即生长期浇三次甚至两次水。“产量可能不需要达到每亩1000斤,但是旱作技术能保证达到每亩800斤,这并不会影响粮食安全。”唐华俊通过在华北地区调研发现,这种措施的效果很好,既不会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也不会消耗太多的水资源。而且,“华北地区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给予少浇水的农民一些补贴,再加上农业水价调节,多种措施齐下,华北地区的旱作农业应该可以发展起来,有很大的节水空间。”唐华俊说,华北地下水漏斗区应封存,不允许再使用。“结合我们国家粮食供给的情况,农民的接受情况,整个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情况,漏斗区封存需要一个过程。”
他还认为,南水北调工程将会缓解华北平原的用水紧张情况。总体来看,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存在工业、农业、生活用水的平衡问题。总的看,农业用水量是在不断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