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辛)华东师范大学
学院教授刘明耀团队通过构建特异的筛选模型,对200多种我国传统中药单体化合物进行筛选,得到一种名叫臭椿酮的小分子化合物,该化合物来源于传统中药臭椿皮。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
前列腺癌发病率在全球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致死率位居第六。研究人员发现臭椿酮对表达AR的前列腺癌细胞株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还能抑制AR突变的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动物实验显示臭椿酮不仅能抑制小鼠皮下肿瘤生长,在CRPC动物模型中,同样高效地抑制了MDV3100治疗无效的CRPC生长及转移,延长其生存期,并缓解部分并发症。
分子机制上,臭椿酮的抗肿瘤功效主要是通过直接结合p23、抑制AR与HSP90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AR蛋白质降解,进而抑制下游基因表达实现的。此外,研究表明臭椿酮具有良好的成药性,包括水溶性强、生物利用度高、无明显肝毒性以及对细胞色素P450酶无抑制等。刘明耀表示,臭椿酮有望开发成为比MDV3100更新一代的抗前列腺癌新药。
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易正芳介绍,臭椿酮抗肿瘤相关成果已申请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以臭椿酮为核心的结构改造、中药复方等多项课题也正在推进中。刘明耀表示,前列腺癌药物全球药品市场价值在2014年就已高达57亿美元,预计2019年将增至87亿美元,MDV3100在2015年的销售额达19亿美元(我国目前尚未上市)。
《中国科学报》 (2016-12-22 第4版 综合)